返回
政策
“以冷代热”重铸钢铁结构
2002-09-19 00:00
事件:国家经贸委日前下发文件,明确规定,“2003年3月底以前,机电产品生产单位不再使用热轧硅钢片作为原材料;2003年6月底前各类企业不再销售和采购含有热轧硅钢片的电器产品。”此文既发,业界一片哗然,因为这意味着国内几十家热轧硅钢片生产厂家就此失去了生存的衣钵。
  背景:事实上,目前全球也只有中国还在生产热轧硅钢。硅钢的主要用途是电工钢,它包括热轧和冷轧硅钢,国内中小型电机所用的电工钢中,三分之二是热轧硅钢片;另外,在国际电机市场的低端用户中,热轧硅钢也被广泛使用,例如美国某全球知名的电机制造商就一直在中国采用O EM的方式制造电机,然后销往国际市场,其使用的就是上海矽钢片厂的热轧硅钢。有资料显示,在国内热轧硅钢厂中,上海矽钢片厂产销排名第一,去年销售4亿元,今年5月单月利润达到了240万元,效益相当不错。如此广阔的市场,当然使经贸委的这道热轧硅钢的“死亡令”遇上了不小的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国内目前只有太钢、武钢、宝钢三家生产冷轧硅钢,其生产能力总计不超过70万吨;而国内目前每年消耗的冷轧硅钢在140万吨,缺口的70万吨当然只能依赖进口。虽然从电工钢产业的发展来看,以冷代热是大势所趋,但短期内三大厂要弥补另外近70万吨热轧硅钢的缺口也势必勉为其难,如此一来,肥水自然就流了外人田,何况俄罗斯冷轧产品的到岸价本身就低于国内价每吨600多元。这是经贸委此令遇上的又一道心理障碍。
  经贸委的想法当然是从大局着眼。开始于今年3月的中美钢铁贸易战,以及长期恶性竞争的国际板材市场,导致国内冷轧硅钢片价格一路上扬,例如50W540型从去年初的4050元/吨涨至目前的4650元/吨。国家经贸委此时下文力扶冷轧硅钢,用意不外乎二:其一,内保大型国企,外御美国的反倾销;其二,以冷代热,促进产业升级。
  很显然,经贸委此举最大的受益者将是国内三大冷轧厂。因为从热轧硅钢到冷轧硅钢的设备更新所需的巨额费用,绝不是普通的中小厂商所能承受的。以与热轧硅钢相配套的单槽冲床为例,其每台价值50万~125万元,如改为热轧硅钢,则需高速精密冲床,应增加投资10~100倍;
    又比如,冷轧硅钢是成卷供货的,用于冷轧原料的模具价格是热轧模具的20~100倍,而一个电机厂平均需要48套模具。从这一角度,我们也看到了国家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决心。
  点评:此项政策将导致的可能有两种:大多数热轧硅钢企业被迫退出市场,电机制造业向集约化发展;正规厂家如上矽等退出后所让出来的市场空间,被中小型民企以地下生产的方式接手。这种状况在以前的每一次产业升级中,我们都几乎无一例外地遇到过。不过,要想令行禁止,那似乎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这一政策断然推出说明,决策者认为国家有能力、有必要承担由于少数企业退出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此代价来换取顺应产业发展潮流的未来收益是合算。
  更重要的是,既然以冷代热是大事所趋,那么,与其让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企业在地方保护之下成长起来,不如现在就从根本上取消其生存空间,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