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政策
我国将在摩擦领域大力推广“摩圣”技术
2002-09-10 00:00
    一种可广泛应用于摩擦领域,对金属摩擦件表面进行有效修复和改性的技术--“摩圣”技术,经北京埃勒维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和发展,已在我国机 械、铁道、电力、石化和汽车等部门进行试用,并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和环保效果。 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日前将其纳入“最佳节能实践”案例,并为其举办 了技术推广会,该项技术有望在近期内得到大力推广。 减少机械设备主要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是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和使用所面临的一大课题。为实现上述课题,在设计时一般采用改变机械设备的结构、选用优质材料、增加表面抗摩涂层等方法以提高摩擦副的抗摩能力;在制造工艺方面,通常要求很高的表面加工精度以优化摩擦副之间的间隙;而在使用过程中则需采 用高品质专用润滑剂的方法来减少机械设备的早期过度磨损。但这些措施价格昂
贵且并不能有效避免金属接触摩擦所造成的严重磨损,导致机械设备频繁淘汰、大量能源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
  “摩圣”技术为在各个层次解决摩擦磨损、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和机械设备的制造、维护及保养成本提供了最具实效的途径。“摩圣”技术原为前苏联 军工尖端技术,后经乌克兰“哈多”集团发展,在工业、农业、能源、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一种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新型“节能”、“环保”技术。
  “摩圣”技术的基础是“摩圣”摩擦表面改性一修复剂(以下简称“摩圣”),它是一种由多种弥散的极微细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添加了多种辅料和催化剂。“摩圣”以润滑剂作为载体,可添加于任何类型的润滑剂中,但不与其发生化学反应,“摩圣”自身的粘度也不改变。
   “摩圣”技术的作用过程是:在使用该技术的最初阶段,金属零件发生了接触表面的超精加工磨合。“摩圣”向金属零件内部扩散,其结果是改善了金属本身的晶体结构,从而增强了其表面层。在局部接触点的超高温和超高压作用下,
“摩圣”粒子被“熔合”到金属表面层的晶格上;与此同时,在微观起伏的低凹处发生了“摩圣”、金属粒子和其他参与摩擦物质的合成硬化作用。因此,利用“摩圣”处理机械设备时,金属摩擦表面晶格上就形成了金属陶瓷结构。摩擦接触区的热力学过程促使在金属磨损较大的地方,形成较厚的金属陶瓷层(在齿轮结构上实测到“摩圣”陶瓷层厚度增加值为1.5毫米,在环套摩擦副上为0.2毫米,在高压油泵柱塞副上是0.02毫米)。
  上述修复过程的突出特点在于它具有自我调节能力。随着金属陶瓷层的形成,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开始急剧下降,用于激活“摩圣”作用的能量也相应减少。当延整个摩擦表面接触点的间隙趋于最优时,上述修复过程逐渐趋于稳定;当摩擦产生的能量降至足够低时,该过程即告结束。这时,接触点由原先的“金属一金属”摩擦方式变成了“金属陶瓷一金属陶瓷”摩擦方式。    
  由于所形成的摩擦表面的显微硬度相同,而且非常之高,再加上它极低的粗糙度,使其具有非常卓越的减摩抗磨特性。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经该技术处理后的机械和设备甚至可以承受“干摩擦”。据介绍,国外经“摩圣”处理后的某汽车发动机无机油试验里程累计已达8000公里,国内也进行过205公里无机油道路检测和100分钟无机油台架检测,均末出现任何异常现象。
  “摩圣”的修复过程还具有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修复效果可以累加。它的实质在于上次处理结束后多余的“摩圣”,可在将来随着保护层的磨损而及时给予修复。换言之,加大使用“摩圣”的剂量在任何时候均是一种保护性措施,而不会将

[1] [2] 下一页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