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十二五蓝图渐明 14万亿产值预示景气
石化行业“十二五”蓝图日渐清晰。根据工信部近日下发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2015年,石化和化学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左右。此外,工信部还对高端石化、烯烃、化肥等细分领域做出详细规划。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石化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蕴含大量的产业机会,其前沿领域和重点发展领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前景
14万亿产值预示行业景气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全行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石化和化学工业总产值增长到14万亿元左右。
《规划》同时还要求,到2015年,全国炼厂平均规模超过600万吨/年,石油路线乙烯装置平均规模由每年54万吨提高至70万吨,氮肥、农药、氯碱、纯碱、电石、轮胎等行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行业销售收入过千亿元企业从6个增至10个;烯烃原料多元化率由目前约5%提高至20%,采用先进煤气化(000968)技术的氮肥产能比例由10%提高至30%,低阶煤和低品位矿产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烯烃国内保障能力保持合理水平。
对此,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教授王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宏观层面看,石化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蕴含大量的产业机会。他解释说“十一五”期末石化行业总产值为7 .64万亿元,根据《规划》,“十二五”期末行业总产值将达14万亿元。这意味着,石化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将保持较快的增速,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整个行业仍将处在高速增长期。因此,石化行业具有可观的投资前景。
工信部材料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石化生产和消费大国,成品油、乙烯、合成树脂、无机原料、化肥、农药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和消费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未来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产品有:成品油、天然气、钾肥等能源资源类产品;烯烃、轻烃、对二甲苯、己内酰胺等国内产能不足的原料类产品;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及专业化学品。
王黎进一步分析称,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化工行业为国民经济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能源、基础原材料及农用化学品等原材料,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技以及百姓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密切相关。而目前国民经济中的绝大多数产业都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这意味着未来对化工原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机遇
高端石化将成投资热点
《规划》首次提出,基础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及单体等13个领域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发展重点;同时还公布了烯烃工业、化肥工业、危险化学品和农药工业四个子规划。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些重点领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十二五"期间,较之烧碱、纯碱、氮肥等传统产业,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会更快一些,这与石化行业目前存在的产品结构性矛盾是相关的。”中国石油(601857)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胡迁林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我国很多传统石化产品的产能基本饱和,有些甚至相对过剩,比如尿素、纯碱、烧碱、电石等传统化工产品的产能大于市场需求,而且很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与此同时,化工新材料、新型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等一些高端产品比较短缺,进口量比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所以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了解,2010年,我国合成氨、甲醇和电石产能分别占全球产能的35%、50%和97%。而部分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和高端产品却主要依赖进口,化工新材料及部分单体缺口严重,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和高性能纤维总体保障能力不足50%。
对于高端石化化工领域的产业机会,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材料工程系教授靳立分析说,《规划》中确定的基础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及单体,以及工程塑料、新材料、可降解材料等十三类高端石化化工产品,产业前景相当可观,在建筑、航空、航天、军事、通讯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仅新材料和可降解材料等产品,在欧美等国市场的年需求就有40亿欧元之巨。因此,可以判断中国对这些高端化工工业产品的需求很大,而相关领域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王黎认为,烯烃工业、化肥工业、农药工业是石化领域的基础及核心产业,但均以原油为原料,随着国际油价的大幅攀升和国内供求矛盾加剧,这些领域正面临全面产业升级。目前,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已经开始相关升级工程,并逐渐形成新投资热点。而《规划》中则提出了煤制烯烃等工程,有望大大提升上述三大工业的生产效率和利润率,而相关领域也将产生新的投资机会。中国新闻网
天利高新(600339):己二酸和甲乙酮双轮驱动业绩
己二酸和甲乙酮逐季“接力”表现
按照公司的业绩预告来看,公司2010年净利润2.3亿元以上、EPS在0.43元以上;我们预计2010年分季度业绩分别为0.03元、0.14元、0.09元和0.20元。公司二季度业绩表现较好主要受益于己二酸创历史高新;三季度己二酸价格明显回落、而甲乙酮价格开始发力;四季度甲乙酮价格回落仍处于较高位、而己二酸又重新发力;从业绩弹性来看,公司业绩主要还是看己二酸。
己二酸价格呈N型走势,为公司业绩主力,增发融资扩产预计越来越近
公司2010年己二酸实现价格在18000元/吨上下,毛利率在35%左右;2季度最高达22000元/吨左右,4季度12月再度冲上20000元/吨,完全成本不到10000元/吨,毛利率最高达到40%左右。但己二酸产能要达到14万吨以上才能体现出规模优势,公司现有7万吨生产线运行平稳,制造费用接近5000元/吨,高于同行,扩产到14万吨的需求比较强烈。公司资产负债率高,在2009年年报中也提到将适时通过再融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我们预计公司通过增发融资扩产越来越近,但是原料和公用工程要与独山子石化平衡协调,因此可能还需要些时间。
甲乙酮产量较小、价格飙涨对业绩贡献不太明显
公司甲乙酮产量偏低,价格上涨的业绩弹性不大;像三季度甲乙酮价格飙涨,其业绩提升作用弥补不了己二酸价格回落带来的业绩下滑;同样,四季度己二酸价格再度上涨的业绩提升完全覆盖了甲乙酮价格的回落。
塑料、期货盈利保持稳定,沥青和天然气贡献有限,酒店仍将亏损
塑料业务变化不大;沥青和天然气业务仍将受限于原料供应;酒店业务的扭亏预计要2012年。风险提示:(1)原料成本大幅上升;(2)工艺技术风险导致长时间停车;(3)公司其它业务拖累业绩的风险。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10-2012年EPS分别为0.45、0.53元和0.60元,维持“增持”评级。(湘财证券 陈国俊)
沈阳化工(000698):消费税开始免征 利好未来业绩
我们测算该通知如果严格执行,依照沈化今年的30万吨渣油加工量,每吨812元的消费税计算,则成本减少2.4亿元,每年增厚每股收益为0.25元。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消费税减免事件的落实,会对沈化的业绩造成深远的影响:其一,现在沈化的DCC项目规划产能为50万吨,因为消费税的负担,成本上没有明显优势,因此没有实现满产。未来在渣油消费税解决后,则可以实现50万吨的额度产能,那么消费税减免对盈利的增厚可以达到0.4元;其二,消费税问题的解决,降低了沈化的成本,彻底打通了沈化的扩产空间。作为创新型的石化企业,未来沈化将有可能将现有的50万吨的CPP项目,扩产到150万吨,产能的增长也会成为未来的一大看点。
而对于市场上普遍担心的明年消费税减免是否继续的问题,我们认为国税总局将优惠定在今年为止,主要是考虑到当年对石脑油的优惠政策也是到今年年底为止,未来应该是燃料油依照石脑油的优惠政策统一执行,所以减免应是大概率事件。否则的话,10月份新推出的政策,12月份就停止执行,不合常理。
并且目前沈化的主要产品盈利能力在四季度皆有改善:1.丙烯酸及酯的价格从三季度下跌后,在四季度开始上涨,目前已经从9月份的16000元/吨涨到了20300元/吨,期间涨幅达到了25%。依照我们前期做出的丙烯酸紧张的供需结构将支持价格在11年继续维持强势的判断,公司11年在该业务板块的业绩还是相当可观的;2.公司炼油业务在国家成品油调价后,盈利有了根本的好转,目前已经扭亏,并且盈利状况良好;3.
公司的糊树脂业务今年一直比较稳定,目前在拉闸限电的影响下,产品价格也非常坚挺,盈利状况也是不错的。
综合而言,我们依然看好公司的未来,维持今明两年的每股盈利预测为0.41元和0.6元,并维持沈化的买入评级。(东方证券 王晶 赵辰)
海油工程(600583):即将苏醒的海工“雄狮”
投资逻辑
中海油庞大的“十二五”规划确保公司收入的强劲增长:中海油总公司规划2015年时自产油气产量要达到8500-10000万吨,较2010年增长70%~100%;与此同时,中海油开发投资同比增长将在100%以上。由此,我们推导出“十二五”期间海油工程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3%。
毛利率触底回升:公司09年毛利率下滑的原因来自任务量的大幅上升而自有船舶能力不足,外租船费用过高;10年毛利率下滑来自固定资产上升过快而任务量下滑明显,造成折旧压力过大。我们预计随着“十二五”中海油庞大的开发规划,公司产能扩张到位,毛利率有望在2年内回到正常水平。由此,我们推导出“十二五”期间海油工程毛利复合增长率为34%。
资本开支高峰已过,产能具备只待任务量快速增长:自07年开始,公司进入产能的快速扩张期,随着深海MPV船的开工建造,公司即将打造完成全套的深海建造安装能力。同时根据国内外可比公司的经验,公司现有及在建的船舶已经足以支撑公司达到200亿以上的年收入,我们预计公司资本开始快速增长的时段即将结束。
深水业务提升估值:“十二五”期间公司将利用3~5年时间使自身逐步具备深水能力。而中海油总公司深水勘探开发的战略目标是深水大庆,即2020年总产量5000万吨油当量能力。由于南海深海油气田储量增长长期前景光明,可确保公司2015年后的收入增长,因此即使深水开发在短期对盈利贡献有限,但可提升公司的估值。
盈利预测及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10-12年可分别实现销售收入8,153、11,186及14,587百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1.6%、37.2%及30.4%;可分别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41、970及1,571百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5.1%、119.8%及61.9%,折合每股收益0.114、0.250及0.404元。
考虑到我们预测的公司“十二五”期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50.5%,我们给予公司未来12个月目标价10.0元,折合40倍2011年PE,PEG为0.8。
我们认为海油工程正处于业绩拐点期,即将进入长周期的高速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公司的增长潜力巨大并且明确,予以“买入”评级。(国金证券 张昊 董亚光)
杰瑞股份(002353):油气需求增长迅猛 继续推动收入快速增长
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货币泛滥,进而推动原油价格上涨。在经济危机之后,各国为刺激经济发展,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最近美国的6000亿美元购买政策,推动石油价格继续高涨,维持在80美元/桶以上,石油价格上涨刺激了国际石油企业增加投资,预计将会为公司带来快速的出口收入增长。
今年石油进口比例进一步加大,过高的对外依赖加大国家风险。去年石油进口占比为51.8%,今年石油进口占比达到54%,对外依赖性进一步提高,将会危及国家安全和发展。从而推动国家对石油勘探和开采加大投资,进而带动石油钻采设备行业发展。
我国石油消费将从工业部门转移到交通运输业。目前工业石油消费占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交通运输石油消费量占25%左右;农、林、牧、渔、水利石油消费占比在10%以下;生活消费石油占比仅为6%左右。增长最快的一个部门就是交通运输,仅交通运输业的汽车耗油就迅速提高,占到整个市场的40%,预计未来5年还会上升到50%。
国内汽车销售增长迅速,带来原油供给缺口继续拉大。今年前10月份的汽车销售平均增长率为59.36%,轿车销售的平均增长率为59.62%,远高于去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即15.82%和22.26%。带来今年的原油进口速度增长达到30%,远高于去年的1.19%的增长速度。进而使得我国原油勘探和开采,从而带动石油钻采设备的需求。
岩屑回注业务,进军陆地上的节能环保。公司的岩屑回注业务应用于海洋钻采平台,目前公司开发陆地岩屑回注,如果此业务开展成功,其空间不可估计。
我们预计公司10、11和12年EPS将达到2.51、4.45和6.29。高成长性支持2012年30倍市盈率,未来价格187元,继续维持买入评级。(东海证券 牛纪刚)
海默科技(300084):油气多相检测的未来全球榜眼 未来业绩可期
投资要点:
多相流量计作为油气检测CT机,未来市场潜力大
多相流量计作为油田数据测量装臵,具有综合成本更低、测量数据质量更高、安全性更好、适用性更广等特点,将替代传统的测试分离器。多相流量计已被作为首选的油井计量技术,进入快速推广使用阶段,据测算未来十年普及率将达50%,未来十年市场总规模约为60-80亿美元,市场潜力大。
公司是多相流量计的技术领导者
公司拳头产品为多相流量计,主要服务油田生产,同时向上游勘探延伸。公司是全球四大被公认的能够提供商品化多相流量计的生产企业,产品先后通过英国国家工程实验室(NEL)、石油工业计量测试研究所等国内外权威机构评定,性能价格比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在壳牌及阿曼石油组织的测试中被证明是唯一在全量程范围内达到测量精度要求的产品。
斯伦贝谢是多相流量计目前的市场领导者,公司则是技术领导者,公司是业内唯一拥有总量计量多相流量计技术并商品化的厂家,正在研发湿气多相流量计、低产井测量装臵、高性能油井测量装臵。公司计划成为国际能源服务工业领域最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未来3年使多相流量计和测井服务市占率进入东半球前两名。
行业内市场地位初步确立,未来5年市占率有望翻番,增长空间10倍
公司多相流量计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约10%的份额,目前在全球市场上处于第三位。与主要的三家竞争对手相比,斯伦贝谢的竞争优势在于企业规模大、综合实力雄厚;公司则是技术领先和成本优势;Agar和Roxar则相对技术落后。公司未来5年市占率有望从10%提升到20%,其多相流量计年销售额或将达6-7亿元,将是2009年的10倍;有望成为多相流量计全球第二、与斯伦贝谢并肩;未来与另两大国际油服巨头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合作的互补性很强,合作空间很大。
钻井业务发展有助公司实现钻完井和测录试过程总承包
公司钻井及相关服务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公司进入石油勘探服务市场,取得油田勘探开发钻完井和测录试过程中的综合承包能力,扩大多相流量计产品和服务订单的获得范围,向斯伦贝谢看齐,将与多相流量计销售产生协同效应。
在手订单创历史新高,产能瓶颈突破后大单将频现
我们预计公司目前在手订单或达1亿元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特别是公司三季度单季新获约4000万元订单,相当于多相流量计产品2009年全年营收的2/3。延后的Petrofac大单将明年6月交货,随着明年下半年公司新增产能的投放,未来承接大单能力将大增,订单大幅波动风险将下降,未来公司承接大单或将频现。投资策略:预计公司2010-2012年EPS分别为0.22元、1.09元和1.49元,给予11年50倍12年35倍PE,上调6个月目标价至55元,维持买入评级。(湘财证券 王强 田蓓 冯舜)
双良节能(600481):最坏时候已经过去 逐步回暖
溴冷机(热泵):热电联产低温余热利用市场空间广阔,2011年增速有望达到50%。伴随着十二五火电企业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以及国家给予工业节能的补贴政策,我们预计未来五年热电联产的低温余热利用改造有望大幅增长,热电联产的低温余热利用改造市场容量超百亿元,目前市场开发不足5亿元。
公司在继山西阳泉项目后再次供货国电大同项目,我们预计双良的热电联产吸收式热泵机组业务有望打开。公司2010年溴冷机(热泵)业务有望实现收入7亿元,2011年有望突破10亿元,增速50%。按照45%毛利率和16%-17%净利润率估算,预计2010和2011年贡献EPS0.15和0.25元。
空冷器:下半年收入确认增加,2011年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由于上半年火电客户要求交付推迟,公司上半年空冷器实现收入仅1.3亿元,同比下降53%,随着四季度交货高峰的到来,我们预计全年公司空冷器收入有望实现4-5亿元的交付。考虑公司09年底在手订单7亿元和2010年新增订单,公司2011年收入增长将有保障。同时,随着中东、南亚、东南亚大力发展火力发电,公司正积极开拓海外空冷器业务,未来有望扩大海外业务的比重。
海水淡化:2011年有望获得订单突破。公司可转债项目拟建设海水淡化项目全部达产后每年可形成9套低温多效LT-MED/12000吨海水淡化设备。10年10月,公司和神华集团国华电力等四家单位联合设计、研发的“25000吨/日大型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中试装置”在沧州黄骅电厂通过专家评审。公司每套25000吨/日海水淡化装置价格约为2.5亿元。我们预计2011年订单突破的可能性较大。预计海水淡化设备毛利率有望达到30%,净利润率超过10%。
10年苯乙烯毛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未来有望逐步回暖,并开展码头仓储业务。
在经历10年公司苯乙烯盈利大幅下跌后,我们预计苯乙烯有望回到7%-8%的平均毛利率水平。在现有的油价水平下,化工业务销售基本将维持在35亿元收入左右,按照4%的合理净利润率估算,2011年有望实现化工EPS0.13元。
此外,公司利港镇仓储码头仍有富余,有望贡献5000万以上收入。
6个月目标价20元,维持增持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10-2012年实现EPS0.26、0.57和0.73元,考虑公司2010年四季度和2011年有望实现逐步回暖,余热利用业务和海水淡化未来增长可期,我们给予公司6个月目标价20元,对应2011年PE35倍,维持增持评级。(申银万国 吕琪)
齐翔腾达(002408):业绩华丽 明天更好
齐翔腾达2011年1月20日公告2010年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10年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25%–155%。公司初步拟定2010年利润分配及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以公司2010年末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以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6到8股。公司2010年业绩基本与我们此前的预测一致。
公司2010年业绩大幅度提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2010年其主要产品甲乙酮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具体对甲乙酮价格上涨的分析详见我们2010年10月20日的报告)和销量的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10年甲乙酮的年税前平均价格将由2009年的6300元/吨上涨,上涨59%左右,至10000元/吨左右,而成本的上涨远低于销售价格上涨的幅度,毛利率水平也由2009年的22.72%提高到32%左右。同时销量也由2009年的12.17万吨小幅提升到13.50万吨左右。
四季度甲乙酮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从四季度初的15000元/吨左右,一路上涨到11月中旬最高的18600元/吨左右的历史高点,但从11月下旬开始,随着国内外主要甲乙酮生产企业的检修陆续结束,而市场需求也进入传统的淡季,甲乙酮价格快速下滑至2010年底的10000元/吨左右。不过目前甲乙酮的价格已经开始回升,我们预计甲乙酮未来的价格会稳定在11000元/吨的水平。
我们认为,公司甲乙酮等传统产品提供的是业绩的安全边际,而随着公司一系列超募资金项目的启动,尤其是未来5万吨稀土顺丁橡胶项目由于其产品的性能优异、技术含量高,具有新材料特性,且业绩贡献大,使得公司不再仅仅具有周期性,而是兼具了成长性的特征。因此,公司未来的成长和估值空间都将被打开。同时高送转也表明了公司未来做大做强的决心。
我们维持对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1.71元、2.02元和2.96元的预测,继续给予公司“增持”评级。(华泰联合 肖晖)
天科股份(600378):变压吸附进军煤层气 买入
公司概况变压吸附垄断寡头节能减排技术先锋
天科股份以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原化工部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为主要发起单位,拥有国内及国际上领先的变压吸附气体分离(PSA)、碳捕捉、催化剂和以碳一化学为主的工程技术,公司同时涉及垃圾填埋处理行业,并有能力将变压吸附技术应用于低浓度煤层气利用和页岩气开发上。变压吸附技术和碳捕捉技术将是未来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并将采取各种措施力促节能减排。天科股份无论在变压吸附气体分离、碳捕捉和碳一化学,还是在垃圾填埋技术上,都是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息息相关。
天科股份将利用变压气体分离(PSA)技术,与通用电气(GE)携手开发煤层气发电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时逐步开展在碳捕捉(CCS)与垃圾填埋领域的应用,加快脱硫剂的研发和推广,未来公司将成为节能减排技术垄断寡头和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与GE的合作,标志着天科股份从技术输出型企业走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一根本性的改变,而碳捕捉技术则打开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碳交易的技术准备、制度制定、试点开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碳减排、碳捕捉、碳交易受制于人,则中国的发展将受制于人。碳捕捉作为低碳经济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技术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将是未来3~5年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重要砝码,成为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的领域。天科股份在碳捕捉方面的技术储备初具规模,占据了国内技术的制高点,则为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天科股份作为化工技术在能源综合利用、低碳经济方面的技术垄断寡头,公司转变思路成为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的碳捕捉技术占据了国内的制高点,未来的发展前景明确而远大。首次给予“买入”评级。(信达证券 郭荆璞 麦土荣 赵雅君 印培)
石化行业十二五蓝图渐明 14万亿产值预示景气
石化行业“十二五”蓝图日渐清晰。根据工信部近日下发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2015年,石化和化学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左右。此外,工信部还对高端石化、烯烃、化肥等细分领域做出详细规划。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石化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蕴含大量的产业机会,其前沿领域和重点发展领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前景
14万亿产值预示行业景气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全行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石化和化学工业总产值增长到14万亿元左右。
《规划》同时还要求,到2015年,全国炼厂平均规模超过600万吨/年,石油路线乙烯装置平均规模由每年54万吨提高至70万吨,氮肥、农药、氯碱、纯碱、电石、轮胎等行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行业销售收入过千亿元企业从6个增至10个;烯烃原料多元化率由目前约5%提高至20%,采用先进煤气化(000968)技术的氮肥产能比例由10%提高至30%,低阶煤和低品位矿产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烯烃国内保障能力保持合理水平。
对此,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教授王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宏观层面看,石化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蕴含大量的产业机会。他解释说“十一五”期末石化行业总产值为7 .64万亿元,根据《规划》,“十二五”期末行业总产值将达14万亿元。这意味着,石化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将保持较快的增速,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整个行业仍将处在高速增长期。因此,石化行业具有可观的投资前景。
工信部材料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石化生产和消费大国,成品油、乙烯、合成树脂、无机原料、化肥、农药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和消费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未来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产品有:成品油、天然气、钾肥等能源资源类产品;烯烃、轻烃、对二甲苯、己内酰胺等国内产能不足的原料类产品;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及专业化学品。
王黎进一步分析称,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化工行业为国民经济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能源、基础原材料及农用化学品等原材料,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技以及百姓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密切相关。而目前国民经济中的绝大多数产业都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这意味着未来对化工原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机遇
高端石化将成投资热点
《规划》首次提出,基础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及单体等13个领域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发展重点;同时还公布了烯烃工业、化肥工业、危险化学品和农药工业四个子规划。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些重点领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十二五"期间,较之烧碱、纯碱、氮肥等传统产业,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会更快一些,这与石化行业目前存在的产品结构性矛盾是相关的。”中国石油(601857)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胡迁林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我国很多传统石化产品的产能基本饱和,有些甚至相对过剩,比如尿素、纯碱、烧碱、电石等传统化工产品的产能大于市场需求,而且很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与此同时,化工新材料、新型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等一些高端产品比较短缺,进口量比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所以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了解,2010年,我国合成氨、甲醇和电石产能分别占全球产能的35%、50%和97%。而部分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和高端产品却主要依赖进口,化工新材料及部分单体缺口严重,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和高性能纤维总体保障能力不足50%。
对于高端石化化工领域的产业机会,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材料工程系教授靳立分析说,《规划》中确定的基础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及单体,以及工程塑料、新材料、可降解材料等十三类高端石化化工产品,产业前景相当可观,在建筑、航空、航天、军事、通讯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仅新材料和可降解材料等产品,在欧美等国市场的年需求就有40亿欧元之巨。因此,可以判断中国对这些高端化工工业产品的需求很大,而相关领域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王黎认为,烯烃工业、化肥工业、农药工业是石化领域的基础及核心产业,但均以原油为原料,随着国际油价的大幅攀升和国内供求矛盾加剧,这些领域正面临全面产业升级。目前,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已经开始相关升级工程,并逐渐形成新投资热点。而《规划》中则提出了煤制烯烃等工程,有望大大提升上述三大工业的生产效率和利润率,而相关领域也将产生新的投资机会。中国新闻网
天利高新(600339):己二酸和甲乙酮双轮驱动业绩
己二酸和甲乙酮逐季“接力”表现
按照公司的业绩预告来看,公司2010年净利润2.3亿元以上、EPS在0.43元以上;我们预计2010年分季度业绩分别为0.03元、0.14元、0.09元和0.20元。公司二季度业绩表现较好主要受益于己二酸创历史高新;三季度己二酸价格明显回落、而甲乙酮价格开始发力;四季度甲乙酮价格回落仍处于较高位、而己二酸又重新发力;从业绩弹性来看,公司业绩主要还是看己二酸。
己二酸价格呈N型走势,为公司业绩主力,增发融资扩产预计越来越近
公司2010年己二酸实现价格在18000元/吨上下,毛利率在35%左右;2季度最高达22000元/吨左右,4季度12月再度冲上20000元/吨,完全成本不到10000元/吨,毛利率最高达到40%左右。但己二酸产能要达到14万吨以上才能体现出规模优势,公司现有7万吨生产线运行平稳,制造费用接近5000元/吨,高于同行,扩产到14万吨的需求比较强烈。公司资产负债率高,在2009年年报中也提到将适时通过再融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我们预计公司通过增发融资扩产越来越近,但是原料和公用工程要与独山子石化平衡协调,因此可能还需要些时间。
甲乙酮产量较小、价格飙涨对业绩贡献不太明显
公司甲乙酮产量偏低,价格上涨的业绩弹性不大;像三季度甲乙酮价格飙涨,其业绩提升作用弥补不了己二酸价格回落带来的业绩下滑;同样,四季度己二酸价格再度上涨的业绩提升完全覆盖了甲乙酮价格的回落。
塑料、期货盈利保持稳定,沥青和天然气贡献有限,酒店仍将亏损
塑料业务变化不大;沥青和天然气业务仍将受限于原料供应;酒店业务的扭亏预计要2012年。风险提示:(1)原料成本大幅上升;(2)工艺技术风险导致长时间停车;(3)公司其它业务拖累业绩的风险。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10-2012年EPS分别为0.45、0.53元和0.60元,维持“增持”评级。(湘财证券 陈国俊)
沈阳化工(000698):消费税开始免征 利好未来业绩
我们测算该通知如果严格执行,依照沈化今年的30万吨渣油加工量,每吨812元的消费税计算,则成本减少2.4亿元,每年增厚每股收益为0.25元。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消费税减免事件的落实,会对沈化的业绩造成深远的影响:其一,现在沈化的DCC项目规划产能为50万吨,因为消费税的负担,成本上没有明显优势,因此没有实现满产。未来在渣油消费税解决后,则可以实现50万吨的额度产能,那么消费税减免对盈利的增厚可以达到0.4元;其二,消费税问题的解决,降低了沈化的成本,彻底打通了沈化的扩产空间。作为创新型的石化企业,未来沈化将有可能将现有的50万吨的CPP项目,扩产到150万吨,产能的增长也会成为未来的一大看点。
而对于市场上普遍担心的明年消费税减免是否继续的问题,我们认为国税总局将优惠定在今年为止,主要是考虑到当年对石脑油的优惠政策也是到今年年底为止,未来应该是燃料油依照石脑油的优惠政策统一执行,所以减免应是大概率事件。否则的话,10月份新推出的政策,12月份就停止执行,不合常理。
并且目前沈化的主要产品盈利能力在四季度皆有改善:1.丙烯酸及酯的价格从三季度下跌后,在四季度开始上涨,目前已经从9月份的16000元/吨涨到了20300元/吨,期间涨幅达到了25%。依照我们前期做出的丙烯酸紧张的供需结构将支持价格在11年继续维持强势的判断,公司11年在该业务板块的业绩还是相当可观的;2.公司炼油业务在国家成品油调价后,盈利有了根本的好转,目前已经扭亏,并且盈利状况良好;3.
公司的糊树脂业务今年一直比较稳定,目前在拉闸限电的影响下,产品价格也非常坚挺,盈利状况也是不错的。
综合而言,我们依然看好公司的未来,维持今明两年的每股盈利预测为0.41元和0.6元,并维持沈化的买入评级。(东方证券 王晶 赵辰)
海油工程(600583):即将苏醒的海工“雄狮”
投资逻辑
中海油庞大的“十二五”规划确保公司收入的强劲增长:中海油总公司规划2015年时自产油气产量要达到8500-10000万吨,较2010年增长70%~100%;与此同时,中海油开发投资同比增长将在100%以上。由此,我们推导出“十二五”期间海油工程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3%。
毛利率触底回升:公司09年毛利率下滑的原因来自任务量的大幅上升而自有船舶能力不足,外租船费用过高;10年毛利率下滑来自固定资产上升过快而任务量下滑明显,造成折旧压力过大。我们预计随着“十二五”中海油庞大的开发规划,公司产能扩张到位,毛利率有望在2年内回到正常水平。由此,我们推导出“十二五”期间海油工程毛利复合增长率为34%。
资本开支高峰已过,产能具备只待任务量快速增长:自07年开始,公司进入产能的快速扩张期,随着深海MPV船的开工建造,公司即将打造完成全套的深海建造安装能力。同时根据国内外可比公司的经验,公司现有及在建的船舶已经足以支撑公司达到200亿以上的年收入,我们预计公司资本开始快速增长的时段即将结束。
深水业务提升估值:“十二五”期间公司将利用3~5年时间使自身逐步具备深水能力。而中海油总公司深水勘探开发的战略目标是深水大庆,即2020年总产量5000万吨油当量能力。由于南海深海油气田储量增长长期前景光明,可确保公司2015年后的收入增长,因此即使深水开发在短期对盈利贡献有限,但可提升公司的估值。
盈利预测及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10-12年可分别实现销售收入8,153、11,186及14,587百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1.6%、37.2%及30.4%;可分别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41、970及1,571百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5.1%、119.8%及61.9%,折合每股收益0.114、0.250及0.404元。
考虑到我们预测的公司“十二五”期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50.5%,我们给予公司未来12个月目标价10.0元,折合40倍2011年PE,PEG为0.8。
我们认为海油工程正处于业绩拐点期,即将进入长周期的高速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公司的增长潜力巨大并且明确,予以“买入”评级。(国金证券 张昊 董亚光)
杰瑞股份(002353):油气需求增长迅猛 继续推动收入快速增长
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货币泛滥,进而推动原油价格上涨。在经济危机之后,各国为刺激经济发展,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最近美国的6000亿美元购买政策,推动石油价格继续高涨,维持在80美元/桶以上,石油价格上涨刺激了国际石油企业增加投资,预计将会为公司带来快速的出口收入增长。
今年石油进口比例进一步加大,过高的对外依赖加大国家风险。去年石油进口占比为51.8%,今年石油进口占比达到54%,对外依赖性进一步提高,将会危及国家安全和发展。从而推动国家对石油勘探和开采加大投资,进而带动石油钻采设备行业发展。
我国石油消费将从工业部门转移到交通运输业。目前工业石油消费占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交通运输石油消费量占25%左右;农、林、牧、渔、水利石油消费占比在10%以下;生活消费石油占比仅为6%左右。增长最快的一个部门就是交通运输,仅交通运输业的汽车耗油就迅速提高,占到整个市场的40%,预计未来5年还会上升到50%。
国内汽车销售增长迅速,带来原油供给缺口继续拉大。今年前10月份的汽车销售平均增长率为59.36%,轿车销售的平均增长率为59.62%,远高于去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即15.82%和22.26%。带来今年的原油进口速度增长达到30%,远高于去年的1.19%的增长速度。进而使得我国原油勘探和开采,从而带动石油钻采设备的需求。
岩屑回注业务,进军陆地上的节能环保。公司的岩屑回注业务应用于海洋钻采平台,目前公司开发陆地岩屑回注,如果此业务开展成功,其空间不可估计。
我们预计公司10、11和12年EPS将达到2.51、4.45和6.29。高成长性支持2012年30倍市盈率,未来价格187元,继续维持买入评级。(东海证券 牛纪刚)
海默科技(300084):油气多相检测的未来全球榜眼 未来业绩可期
投资要点:
多相流量计作为油气检测CT机,未来市场潜力大
多相流量计作为油田数据测量装臵,具有综合成本更低、测量数据质量更高、安全性更好、适用性更广等特点,将替代传统的测试分离器。多相流量计已被作为首选的油井计量技术,进入快速推广使用阶段,据测算未来十年普及率将达50%,未来十年市场总规模约为60-80亿美元,市场潜力大。
公司是多相流量计的技术领导者
公司拳头产品为多相流量计,主要服务油田生产,同时向上游勘探延伸。公司是全球四大被公认的能够提供商品化多相流量计的生产企业,产品先后通过英国国家工程实验室(NEL)、石油工业计量测试研究所等国内外权威机构评定,性能价格比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在壳牌及阿曼石油组织的测试中被证明是唯一在全量程范围内达到测量精度要求的产品。
斯伦贝谢是多相流量计目前的市场领导者,公司则是技术领导者,公司是业内唯一拥有总量计量多相流量计技术并商品化的厂家,正在研发湿气多相流量计、低产井测量装臵、高性能油井测量装臵。公司计划成为国际能源服务工业领域最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未来3年使多相流量计和测井服务市占率进入东半球前两名。
行业内市场地位初步确立,未来5年市占率有望翻番,增长空间10倍
公司多相流量计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约10%的份额,目前在全球市场上处于第三位。与主要的三家竞争对手相比,斯伦贝谢的竞争优势在于企业规模大、综合实力雄厚;公司则是技术领先和成本优势;Agar和Roxar则相对技术落后。公司未来5年市占率有望从10%提升到20%,其多相流量计年销售额或将达6-7亿元,将是2009年的10倍;有望成为多相流量计全球第二、与斯伦贝谢并肩;未来与另两大国际油服巨头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合作的互补性很强,合作空间很大。
钻井业务发展有助公司实现钻完井和测录试过程总承包
公司钻井及相关服务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公司进入石油勘探服务市场,取得油田勘探开发钻完井和测录试过程中的综合承包能力,扩大多相流量计产品和服务订单的获得范围,向斯伦贝谢看齐,将与多相流量计销售产生协同效应。
在手订单创历史新高,产能瓶颈突破后大单将频现
我们预计公司目前在手订单或达1亿元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特别是公司三季度单季新获约4000万元订单,相当于多相流量计产品2009年全年营收的2/3。延后的Petrofac大单将明年6月交货,随着明年下半年公司新增产能的投放,未来承接大单能力将大增,订单大幅波动风险将下降,未来公司承接大单或将频现。投资策略:预计公司2010-2012年EPS分别为0.22元、1.09元和1.49元,给予11年50倍12年35倍PE,上调6个月目标价至55元,维持买入评级。(湘财证券 王强 田蓓 冯舜)
双良节能(600481):最坏时候已经过去 逐步回暖
溴冷机(热泵):热电联产低温余热利用市场空间广阔,2011年增速有望达到50%。伴随着十二五火电企业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以及国家给予工业节能的补贴政策,我们预计未来五年热电联产的低温余热利用改造有望大幅增长,热电联产的低温余热利用改造市场容量超百亿元,目前市场开发不足5亿元。
公司在继山西阳泉项目后再次供货国电大同项目,我们预计双良的热电联产吸收式热泵机组业务有望打开。公司2010年溴冷机(热泵)业务有望实现收入7亿元,2011年有望突破10亿元,增速50%。按照45%毛利率和16%-17%净利润率估算,预计2010和2011年贡献EPS0.15和0.25元。
空冷器:下半年收入确认增加,2011年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由于上半年火电客户要求交付推迟,公司上半年空冷器实现收入仅1.3亿元,同比下降53%,随着四季度交货高峰的到来,我们预计全年公司空冷器收入有望实现4-5亿元的交付。考虑公司09年底在手订单7亿元和2010年新增订单,公司2011年收入增长将有保障。同时,随着中东、南亚、东南亚大力发展火力发电,公司正积极开拓海外空冷器业务,未来有望扩大海外业务的比重。
海水淡化:2011年有望获得订单突破。公司可转债项目拟建设海水淡化项目全部达产后每年可形成9套低温多效LT-MED/12000吨海水淡化设备。10年10月,公司和神华集团国华电力等四家单位联合设计、研发的“25000吨/日大型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中试装置”在沧州黄骅电厂通过专家评审。公司每套25000吨/日海水淡化装置价格约为2.5亿元。我们预计2011年订单突破的可能性较大。预计海水淡化设备毛利率有望达到30%,净利润率超过10%。
10年苯乙烯毛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未来有望逐步回暖,并开展码头仓储业务。
在经历10年公司苯乙烯盈利大幅下跌后,我们预计苯乙烯有望回到7%-8%的平均毛利率水平。在现有的油价水平下,化工业务销售基本将维持在35亿元收入左右,按照4%的合理净利润率估算,2011年有望实现化工EPS0.13元。
此外,公司利港镇仓储码头仍有富余,有望贡献5000万以上收入。
6个月目标价20元,维持增持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10-2012年实现EPS0.26、0.57和0.73元,考虑公司2010年四季度和2011年有望实现逐步回暖,余热利用业务和海水淡化未来增长可期,我们给予公司6个月目标价20元,对应2011年PE35倍,维持增持评级。(申银万国 吕琪)
齐翔腾达(002408):业绩华丽 明天更好
齐翔腾达2011年1月20日公告2010年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10年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25%–155%。公司初步拟定2010年利润分配及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以公司2010年末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以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6到8股。公司2010年业绩基本与我们此前的预测一致。
公司2010年业绩大幅度提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2010年其主要产品甲乙酮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具体对甲乙酮价格上涨的分析详见我们2010年10月20日的报告)和销量的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10年甲乙酮的年税前平均价格将由2009年的6300元/吨上涨,上涨59%左右,至10000元/吨左右,而成本的上涨远低于销售价格上涨的幅度,毛利率水平也由2009年的22.72%提高到32%左右。同时销量也由2009年的12.17万吨小幅提升到13.50万吨左右。
四季度甲乙酮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从四季度初的15000元/吨左右,一路上涨到11月中旬最高的18600元/吨左右的历史高点,但从11月下旬开始,随着国内外主要甲乙酮生产企业的检修陆续结束,而市场需求也进入传统的淡季,甲乙酮价格快速下滑至2010年底的10000元/吨左右。不过目前甲乙酮的价格已经开始回升,我们预计甲乙酮未来的价格会稳定在11000元/吨的水平。
我们认为,公司甲乙酮等传统产品提供的是业绩的安全边际,而随着公司一系列超募资金项目的启动,尤其是未来5万吨稀土顺丁橡胶项目由于其产品的性能优异、技术含量高,具有新材料特性,且业绩贡献大,使得公司不再仅仅具有周期性,而是兼具了成长性的特征。因此,公司未来的成长和估值空间都将被打开。同时高送转也表明了公司未来做大做强的决心。
我们维持对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1.71元、2.02元和2.96元的预测,继续给予公司“增持”评级。(华泰联合 肖晖)
天科股份(600378):变压吸附进军煤层气 买入
公司概况变压吸附垄断寡头节能减排技术先锋
天科股份以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原化工部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为主要发起单位,拥有国内及国际上领先的变压吸附气体分离(PSA)、碳捕捉、催化剂和以碳一化学为主的工程技术,公司同时涉及垃圾填埋处理行业,并有能力将变压吸附技术应用于低浓度煤层气利用和页岩气开发上。变压吸附技术和碳捕捉技术将是未来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并将采取各种措施力促节能减排。天科股份无论在变压吸附气体分离、碳捕捉和碳一化学,还是在垃圾填埋技术上,都是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息息相关。
天科股份将利用变压气体分离(PSA)技术,与通用电气(GE)携手开发煤层气发电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时逐步开展在碳捕捉(CCS)与垃圾填埋领域的应用,加快脱硫剂的研发和推广,未来公司将成为节能减排技术垄断寡头和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与GE的合作,标志着天科股份从技术输出型企业走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一根本性的改变,而碳捕捉技术则打开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碳交易的技术准备、制度制定、试点开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碳减排、碳捕捉、碳交易受制于人,则中国的发展将受制于人。碳捕捉作为低碳经济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技术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将是未来3~5年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重要砝码,成为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的领域。天科股份在碳捕捉方面的技术储备初具规模,占据了国内技术的制高点,则为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天科股份作为化工技术在能源综合利用、低碳经济方面的技术垄断寡头,公司转变思路成为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的碳捕捉技术占据了国内的制高点,未来的发展前景明确而远大。首次给予“买入”评级。(信达证券 郭荆璞 麦土荣 赵雅君 印培)
石化行业十二五蓝图渐明 14万亿产值预示景气
石化行业“十二五”蓝图日渐清晰。根据工信部近日下发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2015年,石化和化学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左右。此外,工信部还对高端石化、烯烃、化肥等细分领域做出详细规划。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石化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蕴含大量的产业机会,其前沿领域和重点发展领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前景
14万亿产值预示行业景气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全行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石化和化学工业总产值增长到14万亿元左右。
《规划》同时还要求,到2015年,全国炼厂平均规模超过600万吨/年,石油路线乙烯装置平均规模由每年54万吨提高至70万吨,氮肥、农药、氯碱、纯碱、电石、轮胎等行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行业销售收入过千亿元企业从6个增至10个;烯烃原料多元化率由目前约5%提高至20%,采用先进煤气化(000968)技术的氮肥产能比例由10%提高至30%,低阶煤和低品位矿产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烯烃国内保障能力保持合理水平。
对此,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教授王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宏观层面看,石化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蕴含大量的产业机会。他解释说“十一五”期末石化行业总产值为7 .64万亿元,根据《规划》,“十二五”期末行业总产值将达14万亿元。这意味着,石化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将保持较快的增速,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整个行业仍将处在高速增长期。因此,石化行业具有可观的投资前景。
工信部材料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石化生产和消费大国,成品油、乙烯、合成树脂、无机原料、化肥、农药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和消费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未来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产品有:成品油、天然气、钾肥等能源资源类产品;烯烃、轻烃、对二甲苯、己内酰胺等国内产能不足的原料类产品;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及专业化学品。
王黎进一步分析称,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化工行业为国民经济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能源、基础原材料及农用化学品等原材料,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技以及百姓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密切相关。而目前国民经济中的绝大多数产业都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这意味着未来对化工原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机遇
高端石化将成投资热点
《规划》首次提出,基础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及单体等13个领域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发展重点;同时还公布了烯烃工业、化肥工业、危险化学品和农药工业四个子规划。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些重点领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十二五"期间,较之烧碱、纯碱、氮肥等传统产业,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会更快一些,这与石化行业目前存在的产品结构性矛盾是相关的。”中国石油(601857)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胡迁林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我国很多传统石化产品的产能基本饱和,有些甚至相对过剩,比如尿素、纯碱、烧碱、电石等传统化工产品的产能大于市场需求,而且很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与此同时,化工新材料、新型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等一些高端产品比较短缺,进口量比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所以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了解,2010年,我国合成氨、甲醇和电石产能分别占全球产能的35%、50%和97%。而部分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和高端产品却主要依赖进口,化工新材料及部分单体缺口严重,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和高性能纤维总体保障能力不足50%。
对于高端石化化工领域的产业机会,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材料工程系教授靳立分析说,《规划》中确定的基础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及单体,以及工程塑料、新材料、可降解材料等十三类高端石化化工产品,产业前景相当可观,在建筑、航空、航天、军事、通讯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仅新材料和可降解材料等产品,在欧美等国市场的年需求就有40亿欧元之巨。因此,可以判断中国对这些高端化工工业产品的需求很大,而相关领域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王黎认为,烯烃工业、化肥工业、农药工业是石化领域的基础及核心产业,但均以原油为原料,随着国际油价的大幅攀升和国内供求矛盾加剧,这些领域正面临全面产业升级。目前,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已经开始相关升级工程,并逐渐形成新投资热点。而《规划》中则提出了煤制烯烃等工程,有望大大提升上述三大工业的生产效率和利润率,而相关领域也将产生新的投资机会。中国新闻网
天利高新(600339):己二酸和甲乙酮双轮驱动业绩
己二酸和甲乙酮逐季“接力”表现
按照公司的业绩预告来看,公司2010年净利润2.3亿元以上、EPS在0.43元以上;我们预计2010年分季度业绩分别为0.03元、0.14元、0.09元和0.20元。公司二季度业绩表现较好主要受益于己二酸创历史高新;三季度己二酸价格明显回落、而甲乙酮价格开始发力;四季度甲乙酮价格回落仍处于较高位、而己二酸又重新发力;从业绩弹性来看,公司业绩主要还是看己二酸。
己二酸价格呈N型走势,为公司业绩主力,增发融资扩产预计越来越近
公司2010年己二酸实现价格在18000元/吨上下,毛利率在35%左右;2季度最高达22000元/吨左右,4季度12月再度冲上20000元/吨,完全成本不到10000元/吨,毛利率最高达到40%左右。但己二酸产能要达到14万吨以上才能体现出规模优势,公司现有7万吨生产线运行平稳,制造费用接近5000元/吨,高于同行,扩产到14万吨的需求比较强烈。公司资产负债率高,在2009年年报中也提到将适时通过再融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我们预计公司通过增发融资扩产越来越近,但是原料和公用工程要与独山子石化平衡协调,因此可能还需要些时间。
甲乙酮产量较小、价格飙涨对业绩贡献不太明显
公司甲乙酮产量偏低,价格上涨的业绩弹性不大;像三季度甲乙酮价格飙涨,其业绩提升作用弥补不了己二酸价格回落带来的业绩下滑;同样,四季度己二酸价格再度上涨的业绩提升完全覆盖了甲乙酮价格的回落。
塑料、期货盈利保持稳定,沥青和天然气贡献有限,酒店仍将亏损
塑料业务变化不大;沥青和天然气业务仍将受限于原料供应;酒店业务的扭亏预计要2012年。风险提示:(1)原料成本大幅上升;(2)工艺技术风险导致长时间停车;(3)公司其它业务拖累业绩的风险。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10-2012年EPS分别为0.45、0.53元和0.60元,维持“增持”评级。(湘财证券 陈国俊)
沈阳化工(000698):消费税开始免征 利好未来业绩
我们测算该通知如果严格执行,依照沈化今年的30万吨渣油加工量,每吨812元的消费税计算,则成本减少2.4亿元,每年增厚每股收益为0.25元。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消费税减免事件的落实,会对沈化的业绩造成深远的影响:其一,现在沈化的DCC项目规划产能为50万吨,因为消费税的负担,成本上没有明显优势,因此没有实现满产。未来在渣油消费税解决后,则可以实现50万吨的额度产能,那么消费税减免对盈利的增厚可以达到0.4元;其二,消费税问题的解决,降低了沈化的成本,彻底打通了沈化的扩产空间。作为创新型的石化企业,未来沈化将有可能将现有的50万吨的CPP项目,扩产到150万吨,产能的增长也会成为未来的一大看点。
而对于市场上普遍担心的明年消费税减免是否继续的问题,我们认为国税总局将优惠定在今年为止,主要是考虑到当年对石脑油的优惠政策也是到今年年底为止,未来应该是燃料油依照石脑油的优惠政策统一执行,所以减免应是大概率事件。否则的话,10月份新推出的政策,12月份就停止执行,不合常理。
并且目前沈化的主要产品盈利能力在四季度皆有改善:1.丙烯酸及酯的价格从三季度下跌后,在四季度开始上涨,目前已经从9月份的16000元/吨涨到了20300元/吨,期间涨幅达到了25%。依照我们前期做出的丙烯酸紧张的供需结构将支持价格在11年继续维持强势的判断,公司11年在该业务板块的业绩还是相当可观的;2.公司炼油业务在国家成品油调价后,盈利有了根本的好转,目前已经扭亏,并且盈利状况良好;3.
公司的糊树脂业务今年一直比较稳定,目前在拉闸限电的影响下,产品价格也非常坚挺,盈利状况也是不错的。
综合而言,我们依然看好公司的未来,维持今明两年的每股盈利预测为0.41元和0.6元,并维持沈化的买入评级。(东方证券 王晶 赵辰)
海油工程(600583):即将苏醒的海工“雄狮”
投资逻辑
中海油庞大的“十二五”规划确保公司收入的强劲增长:中海油总公司规划2015年时自产油气产量要达到8500-10000万吨,较2010年增长70%~100%;与此同时,中海油开发投资同比增长将在100%以上。由此,我们推导出“十二五”期间海油工程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3%。
毛利率触底回升:公司09年毛利率下滑的原因来自任务量的大幅上升而自有船舶能力不足,外租船费用过高;10年毛利率下滑来自固定资产上升过快而任务量下滑明显,造成折旧压力过大。我们预计随着“十二五”中海油庞大的开发规划,公司产能扩张到位,毛利率有望在2年内回到正常水平。由此,我们推导出“十二五”期间海油工程毛利复合增长率为34%。
资本开支高峰已过,产能具备只待任务量快速增长:自07年开始,公司进入产能的快速扩张期,随着深海MPV船的开工建造,公司即将打造完成全套的深海建造安装能力。同时根据国内外可比公司的经验,公司现有及在建的船舶已经足以支撑公司达到200亿以上的年收入,我们预计公司资本开始快速增长的时段即将结束。
深水业务提升估值:“十二五”期间公司将利用3~5年时间使自身逐步具备深水能力。而中海油总公司深水勘探开发的战略目标是深水大庆,即2020年总产量5000万吨油当量能力。由于南海深海油气田储量增长长期前景光明,可确保公司2015年后的收入增长,因此即使深水开发在短期对盈利贡献有限,但可提升公司的估值。
盈利预测及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10-12年可分别实现销售收入8,153、11,186及14,587百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1.6%、37.2%及30.4%;可分别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41、970及1,571百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5.1%、119.8%及61.9%,折合每股收益0.114、0.250及0.404元。
考虑到我们预测的公司“十二五”期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50.5%,我们给予公司未来12个月目标价10.0元,折合40倍2011年PE,PEG为0.8。
我们认为海油工程正处于业绩拐点期,即将进入长周期的高速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公司的增长潜力巨大并且明确,予以“买入”评级。(国金证券 张昊 董亚光)
杰瑞股份(002353):油气需求增长迅猛 继续推动收入快速增长
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货币泛滥,进而推动原油价格上涨。在经济危机之后,各国为刺激经济发展,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最近美国的6000亿美元购买政策,推动石油价格继续高涨,维持在80美元/桶以上,石油价格上涨刺激了国际石油企业增加投资,预计将会为公司带来快速的出口收入增长。
今年石油进口比例进一步加大,过高的对外依赖加大国家风险。去年石油进口占比为51.8%,今年石油进口占比达到54%,对外依赖性进一步提高,将会危及国家安全和发展。从而推动国家对石油勘探和开采加大投资,进而带动石油钻采设备行业发展。
我国石油消费将从工业部门转移到交通运输业。目前工业石油消费占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交通运输石油消费量占25%左右;农、林、牧、渔、水利石油消费占比在10%以下;生活消费石油占比仅为6%左右。增长最快的一个部门就是交通运输,仅交通运输业的汽车耗油就迅速提高,占到整个市场的40%,预计未来5年还会上升到50%。
国内汽车销售增长迅速,带来原油供给缺口继续拉大。今年前10月份的汽车销售平均增长率为59.36%,轿车销售的平均增长率为59.62%,远高于去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即15.82%和22.26%。带来今年的原油进口速度增长达到30%,远高于去年的1.19%的增长速度。进而使得我国原油勘探和开采,从而带动石油钻采设备的需求。
岩屑回注业务,进军陆地上的节能环保。公司的岩屑回注业务应用于海洋钻采平台,目前公司开发陆地岩屑回注,如果此业务开展成功,其空间不可估计。
我们预计公司10、11和12年EPS将达到2.51、4.45和6.29。高成长性支持2012年30倍市盈率,未来价格187元,继续维持买入评级。(东海证券 牛纪刚)
海默科技(300084):油气多相检测的未来全球榜眼 未来业绩可期
投资要点:
多相流量计作为油气检测CT机,未来市场潜力大
多相流量计作为油田数据测量装臵,具有综合成本更低、测量数据质量更高、安全性更好、适用性更广等特点,将替代传统的测试分离器。多相流量计已被作为首选的油井计量技术,进入快速推广使用阶段,据测算未来十年普及率将达50%,未来十年市场总规模约为60-80亿美元,市场潜力大。
公司是多相流量计的技术领导者
公司拳头产品为多相流量计,主要服务油田生产,同时向上游勘探延伸。公司是全球四大被公认的能够提供商品化多相流量计的生产企业,产品先后通过英国国家工程实验室(NEL)、石油工业计量测试研究所等国内外权威机构评定,性能价格比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在壳牌及阿曼石油组织的测试中被证明是唯一在全量程范围内达到测量精度要求的产品。
斯伦贝谢是多相流量计目前的市场领导者,公司则是技术领导者,公司是业内唯一拥有总量计量多相流量计技术并商品化的厂家,正在研发湿气多相流量计、低产井测量装臵、高性能油井测量装臵。公司计划成为国际能源服务工业领域最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未来3年使多相流量计和测井服务市占率进入东半球前两名。
行业内市场地位初步确立,未来5年市占率有望翻番,增长空间10倍
公司多相流量计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约10%的份额,目前在全球市场上处于第三位。与主要的三家竞争对手相比,斯伦贝谢的竞争优势在于企业规模大、综合实力雄厚;公司则是技术领先和成本优势;Agar和Roxar则相对技术落后。公司未来5年市占率有望从10%提升到20%,其多相流量计年销售额或将达6-7亿元,将是2009年的10倍;有望成为多相流量计全球第二、与斯伦贝谢并肩;未来与另两大国际油服巨头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合作的互补性很强,合作空间很大。
钻井业务发展有助公司实现钻完井和测录试过程总承包
公司钻井及相关服务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公司进入石油勘探服务市场,取得油田勘探开发钻完井和测录试过程中的综合承包能力,扩大多相流量计产品和服务订单的获得范围,向斯伦贝谢看齐,将与多相流量计销售产生协同效应。
在手订单创历史新高,产能瓶颈突破后大单将频现
我们预计公司目前在手订单或达1亿元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特别是公司三季度单季新获约4000万元订单,相当于多相流量计产品2009年全年营收的2/3。延后的Petrofac大单将明年6月交货,随着明年下半年公司新增产能的投放,未来承接大单能力将大增,订单大幅波动风险将下降,未来公司承接大单或将频现。投资策略:预计公司2010-2012年EPS分别为0.22元、1.09元和1.49元,给予11年50倍12年35倍PE,上调6个月目标价至55元,维持买入评级。(湘财证券 王强 田蓓 冯舜)
双良节能(600481):最坏时候已经过去 逐步回暖
溴冷机(热泵):热电联产低温余热利用市场空间广阔,2011年增速有望达到50%。伴随着十二五火电企业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以及国家给予工业节能的补贴政策,我们预计未来五年热电联产的低温余热利用改造有望大幅增长,热电联产的低温余热利用改造市场容量超百亿元,目前市场开发不足5亿元。
公司在继山西阳泉项目后再次供货国电大同项目,我们预计双良的热电联产吸收式热泵机组业务有望打开。公司2010年溴冷机(热泵)业务有望实现收入7亿元,2011年有望突破10亿元,增速50%。按照45%毛利率和16%-17%净利润率估算,预计2010和2011年贡献EPS0.15和0.25元。
空冷器:下半年收入确认增加,2011年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由于上半年火电客户要求交付推迟,公司上半年空冷器实现收入仅1.3亿元,同比下降53%,随着四季度交货高峰的到来,我们预计全年公司空冷器收入有望实现4-5亿元的交付。考虑公司09年底在手订单7亿元和2010年新增订单,公司2011年收入增长将有保障。同时,随着中东、南亚、东南亚大力发展火力发电,公司正积极开拓海外空冷器业务,未来有望扩大海外业务的比重。
海水淡化:2011年有望获得订单突破。公司可转债项目拟建设海水淡化项目全部达产后每年可形成9套低温多效LT-MED/12000吨海水淡化设备。10年10月,公司和神华集团国华电力等四家单位联合设计、研发的“25000吨/日大型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中试装置”在沧州黄骅电厂通过专家评审。公司每套25000吨/日海水淡化装置价格约为2.5亿元。我们预计2011年订单突破的可能性较大。预计海水淡化设备毛利率有望达到30%,净利润率超过10%。
10年苯乙烯毛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未来有望逐步回暖,并开展码头仓储业务。
在经历10年公司苯乙烯盈利大幅下跌后,我们预计苯乙烯有望回到7%-8%的平均毛利率水平。在现有的油价水平下,化工业务销售基本将维持在35亿元收入左右,按照4%的合理净利润率估算,2011年有望实现化工EPS0.13元。
此外,公司利港镇仓储码头仍有富余,有望贡献5000万以上收入。
6个月目标价20元,维持增持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10-2012年实现EPS0.26、0.57和0.73元,考虑公司2010年四季度和2011年有望实现逐步回暖,余热利用业务和海水淡化未来增长可期,我们给予公司6个月目标价20元,对应2011年PE35倍,维持增持评级。(申银万国 吕琪)
齐翔腾达(002408):业绩华丽 明天更好
齐翔腾达2011年1月20日公告2010年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10年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25%–155%。公司初步拟定2010年利润分配及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以公司2010年末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以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6到8股。公司2010年业绩基本与我们此前的预测一致。
公司2010年业绩大幅度提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2010年其主要产品甲乙酮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具体对甲乙酮价格上涨的分析详见我们2010年10月20日的报告)和销量的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10年甲乙酮的年税前平均价格将由2009年的6300元/吨上涨,上涨59%左右,至10000元/吨左右,而成本的上涨远低于销售价格上涨的幅度,毛利率水平也由2009年的22.72%提高到32%左右。同时销量也由2009年的12.17万吨小幅提升到13.50万吨左右。
四季度甲乙酮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从四季度初的15000元/吨左右,一路上涨到11月中旬最高的18600元/吨左右的历史高点,但从11月下旬开始,随着国内外主要甲乙酮生产企业的检修陆续结束,而市场需求也进入传统的淡季,甲乙酮价格快速下滑至2010年底的10000元/吨左右。不过目前甲乙酮的价格已经开始回升,我们预计甲乙酮未来的价格会稳定在11000元/吨的水平。
我们认为,公司甲乙酮等传统产品提供的是业绩的安全边际,而随着公司一系列超募资金项目的启动,尤其是未来5万吨稀土顺丁橡胶项目由于其产品的性能优异、技术含量高,具有新材料特性,且业绩贡献大,使得公司不再仅仅具有周期性,而是兼具了成长性的特征。因此,公司未来的成长和估值空间都将被打开。同时高送转也表明了公司未来做大做强的决心。
我们维持对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1.71元、2.02元和2.96元的预测,继续给予公司“增持”评级。(华泰联合 肖晖)
天科股份(600378):变压吸附进军煤层气 买入
公司概况变压吸附垄断寡头节能减排技术先锋
天科股份以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原化工部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为主要发起单位,拥有国内及国际上领先的变压吸附气体分离(PSA)、碳捕捉、催化剂和以碳一化学为主的工程技术,公司同时涉及垃圾填埋处理行业,并有能力将变压吸附技术应用于低浓度煤层气利用和页岩气开发上。变压吸附技术和碳捕捉技术将是未来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并将采取各种措施力促节能减排。天科股份无论在变压吸附气体分离、碳捕捉和碳一化学,还是在垃圾填埋技术上,都是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息息相关。
天科股份将利用变压气体分离(PSA)技术,与通用电气(GE)携手开发煤层气发电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时逐步开展在碳捕捉(CCS)与垃圾填埋领域的应用,加快脱硫剂的研发和推广,未来公司将成为节能减排技术垄断寡头和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与GE的合作,标志着天科股份从技术输出型企业走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一根本性的改变,而碳捕捉技术则打开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碳交易的技术准备、制度制定、试点开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碳减排、碳捕捉、碳交易受制于人,则中国的发展将受制于人。碳捕捉作为低碳经济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技术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将是未来3~5年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重要砝码,成为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的领域。天科股份在碳捕捉方面的技术储备初具规模,占据了国内技术的制高点,则为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天科股份作为化工技术在能源综合利用、低碳经济方面的技术垄断寡头,公司转变思路成为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的碳捕捉技术占据了国内的制高点,未来的发展前景明确而远大。首次给予“买入”评级。(信达证券 郭荆璞 麦土荣 赵雅君 印培)
石化行业十二五蓝图渐明 14万亿产值预示景气
石化行业“十二五”蓝图日渐清晰。根据工信部近日下发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2015年,石化和化学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左右。此外,工信部还对高端石化、烯烃、化肥等细分领域做出详细规划。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石化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蕴含大量的产业机会,其前沿领域和重点发展领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前景
14万亿产值预示行业景气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全行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石化和化学工业总产值增长到14万亿元左右。
《规划》同时还要求,到2015年,全国炼厂平均规模超过600万吨/年,石油路线乙烯装置平均规模由每年54万吨提高至70万吨,氮肥、农药、氯碱、纯碱、电石、轮胎等行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行业销售收入过千亿元企业从6个增至10个;烯烃原料多元化率由目前约5%提高至20%,采用先进煤气化(000968)技术的氮肥产能比例由10%提高至30%,低阶煤和低品位矿产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烯烃国内保障能力保持合理水平。
对此,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教授王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宏观层面看,石化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蕴含大量的产业机会。他解释说“十一五”期末石化行业总产值为7 .64万亿元,根据《规划》,“十二五”期末行业总产值将达14万亿元。这意味着,石化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将保持较快的增速,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整个行业仍将处在高速增长期。因此,石化行业具有可观的投资前景。
工信部材料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石化生产和消费大国,成品油、乙烯、合成树脂、无机原料、化肥、农药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和消费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未来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产品有:成品油、天然气、钾肥等能源资源类产品;烯烃、轻烃、对二甲苯、己内酰胺等国内产能不足的原料类产品;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及专业化学品。
王黎进一步分析称,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化工行业为国民经济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能源、基础原材料及农用化学品等原材料,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技以及百姓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密切相关。而目前国民经济中的绝大多数产业都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这意味着未来对化工原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机遇
高端石化将成投资热点
《规划》首次提出,基础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及单体等13个领域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发展重点;同时还公布了烯烃工业、化肥工业、危险化学品和农药工业四个子规划。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些重点领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十二五"期间,较之烧碱、纯碱、氮肥等传统产业,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会更快一些,这与石化行业目前存在的产品结构性矛盾是相关的。”中国石油(601857)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胡迁林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我国很多传统石化产品的产能基本饱和,有些甚至相对过剩,比如尿素、纯碱、烧碱、电石等传统化工产品的产能大于市场需求,而且很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与此同时,化工新材料、新型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等一些高端产品比较短缺,进口量比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所以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了解,2010年,我国合成氨、甲醇和电石产能分别占全球产能的35%、50%和97%。而部分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和高端产品却主要依赖进口,化工新材料及部分单体缺口严重,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和高性能纤维总体保障能力不足50%。
对于高端石化化工领域的产业机会,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材料工程系教授靳立分析说,《规划》中确定的基础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及单体,以及工程塑料、新材料、可降解材料等十三类高端石化化工产品,产业前景相当可观,在建筑、航空、航天、军事、通讯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仅新材料和可降解材料等产品,在欧美等国市场的年需求就有40亿欧元之巨。因此,可以判断中国对这些高端化工工业产品的需求很大,而相关领域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王黎认为,烯烃工业、化肥工业、农药工业是石化领域的基础及核心产业,但均以原油为原料,随着国际油价的大幅攀升和国内供求矛盾加剧,这些领域正面临全面产业升级。目前,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已经开始相关升级工程,并逐渐形成新投资热点。而《规划》中则提出了煤制烯烃等工程,有望大大提升上述三大工业的生产效率和利润率,而相关领域也将产生新的投资机会。中国新闻网
天利高新(600339):己二酸和甲乙酮双轮驱动业绩
己二酸和甲乙酮逐季“接力”表现
按照公司的业绩预告来看,公司2010年净利润2.3亿元以上、EPS在0.43元以上;我们预计2010年分季度业绩分别为0.03元、0.14元、0.09元和0.20元。公司二季度业绩表现较好主要受益于己二酸创历史高新;三季度己二酸价格明显回落、而甲乙酮价格开始发力;四季度甲乙酮价格回落仍处于较高位、而己二酸又重新发力;从业绩弹性来看,公司业绩主要还是看己二酸。
己二酸价格呈N型走势,为公司业绩主力,增发融资扩产预计越来越近
公司2010年己二酸实现价格在18000元/吨上下,毛利率在35%左右;2季度最高达22000元/吨左右,4季度12月再度冲上20000元/吨,完全成本不到10000元/吨,毛利率最高达到40%左右。但己二酸产能要达到14万吨以上才能体现出规模优势,公司现有7万吨生产线运行平稳,制造费用接近5000元/吨,高于同行,扩产到14万吨的需求比较强烈。公司资产负债率高,在2009年年报中也提到将适时通过再融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我们预计公司通过增发融资扩产越来越近,但是原料和公用工程要与独山子石化平衡协调,因此可能还需要些时间。
甲乙酮产量较小、价格飙涨对业绩贡献不太明显
公司甲乙酮产量偏低,价格上涨的业绩弹性不大;像三季度甲乙酮价格飙涨,其业绩提升作用弥补不了己二酸价格回落带来的业绩下滑;同样,四季度己二酸价格再度上涨的业绩提升完全覆盖了甲乙酮价格的回落。
塑料、期货盈利保持稳定,沥青和天然气贡献有限,酒店仍将亏损
塑料业务变化不大;沥青和天然气业务仍将受限于原料供应;酒店业务的扭亏预计要2012年。风险提示:(1)原料成本大幅上升;(2)工艺技术风险导致长时间停车;(3)公司其它业务拖累业绩的风险。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10-2012年EPS分别为0.45、0.53元和0.60元,维持“增持”评级。(湘财证券 陈国俊)
沈阳化工(000698):消费税开始免征 利好未来业绩
我们测算该通知如果严格执行,依照沈化今年的30万吨渣油加工量,每吨812元的消费税计算,则成本减少2.4亿元,每年增厚每股收益为0.25元。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消费税减免事件的落实,会对沈化的业绩造成深远的影响:其一,现在沈化的DCC项目规划产能为50万吨,因为消费税的负担,成本上没有明显优势,因此没有实现满产。未来在渣油消费税解决后,则可以实现50万吨的额度产能,那么消费税减免对盈利的增厚可以达到0.4元;其二,消费税问题的解决,降低了沈化的成本,彻底打通了沈化的扩产空间。作为创新型的石化企业,未来沈化将有可能将现有的50万吨的CPP项目,扩产到150万吨,产能的增长也会成为未来的一大看点。
而对于市场上普遍担心的明年消费税减免是否继续的问题,我们认为国税总局将优惠定在今年为止,主要是考虑到当年对石脑油的优惠政策也是到今年年底为止,未来应该是燃料油依照石脑油的优惠政策统一执行,所以减免应是大概率事件。否则的话,10月份新推出的政策,12月份就停止执行,不合常理。
并且目前沈化的主要产品盈利能力在四季度皆有改善:1.丙烯酸及酯的价格从三季度下跌后,在四季度开始上涨,目前已经从9月份的16000元/吨涨到了20300元/吨,期间涨幅达到了25%。依照我们前期做出的丙烯酸紧张的供需结构将支持价格在11年继续维持强势的判断,公司11年在该业务板块的业绩还是相当可观的;2.公司炼油业务在国家成品油调价后,盈利有了根本的好转,目前已经扭亏,并且盈利状况良好;3.
公司的糊树脂业务今年一直比较稳定,目前在拉闸限电的影响下,产品价格也非常坚挺,盈利状况也是不错的。
综合而言,我们依然看好公司的未来,维持今明两年的每股盈利预测为0.41元和0.6元,并维持沈化的买入评级。(东方证券 王晶 赵辰)
海油工程(600583):即将苏醒的海工“雄狮”
投资逻辑
中海油庞大的“十二五”规划确保公司收入的强劲增长:中海油总公司规划2015年时自产油气产量要达到8500-10000万吨,较2010年增长70%~100%;与此同时,中海油开发投资同比增长将在100%以上。由此,我们推导出“十二五”期间海油工程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3%。
毛利率触底回升:公司09年毛利率下滑的原因来自任务量的大幅上升而自有船舶能力不足,外租船费用过高;10年毛利率下滑来自固定资产上升过快而任务量下滑明显,造成折旧压力过大。我们预计随着“十二五”中海油庞大的开发规划,公司产能扩张到位,毛利率有望在2年内回到正常水平。由此,我们推导出“十二五”期间海油工程毛利复合增长率为34%。
资本开支高峰已过,产能具备只待任务量快速增长:自07年开始,公司进入产能的快速扩张期,随着深海MPV船的开工建造,公司即将打造完成全套的深海建造安装能力。同时根据国内外可比公司的经验,公司现有及在建的船舶已经足以支撑公司达到200亿以上的年收入,我们预计公司资本开始快速增长的时段即将结束。
深水业务提升估值:“十二五”期间公司将利用3~5年时间使自身逐步具备深水能力。而中海油总公司深水勘探开发的战略目标是深水大庆,即2020年总产量5000万吨油当量能力。由于南海深海油气田储量增长长期前景光明,可确保公司2015年后的收入增长,因此即使深水开发在短期对盈利贡献有限,但可提升公司的估值。
盈利预测及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10-12年可分别实现销售收入8,153、11,186及14,587百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1.6%、37.2%及30.4%;可分别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41、970及1,571百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5.1%、119.8%及61.9%,折合每股收益0.114、0.250及0.404元。
考虑到我们预测的公司“十二五”期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50.5%,我们给予公司未来12个月目标价10.0元,折合40倍2011年PE,PEG为0.8。
我们认为海油工程正处于业绩拐点期,即将进入长周期的高速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公司的增长潜力巨大并且明确,予以“买入”评级。(国金证券 张昊 董亚光)
杰瑞股份(002353):油气需求增长迅猛 继续推动收入快速增长
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货币泛滥,进而推动原油价格上涨。在经济危机之后,各国为刺激经济发展,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最近美国的6000亿美元购买政策,推动石油价格继续高涨,维持在80美元/桶以上,石油价格上涨刺激了国际石油企业增加投资,预计将会为公司带来快速的出口收入增长。
今年石油进口比例进一步加大,过高的对外依赖加大国家风险。去年石油进口占比为51.8%,今年石油进口占比达到54%,对外依赖性进一步提高,将会危及国家安全和发展。从而推动国家对石油勘探和开采加大投资,进而带动石油钻采设备行业发展。
我国石油消费将从工业部门转移到交通运输业。目前工业石油消费占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交通运输石油消费量占25%左右;农、林、牧、渔、水利石油消费占比在10%以下;生活消费石油占比仅为6%左右。增长最快的一个部门就是交通运输,仅交通运输业的汽车耗油就迅速提高,占到整个市场的40%,预计未来5年还会上升到50%。
国内汽车销售增长迅速,带来原油供给缺口继续拉大。今年前10月份的汽车销售平均增长率为59.36%,轿车销售的平均增长率为59.62%,远高于去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即15.82%和22.26%。带来今年的原油进口速度增长达到30%,远高于去年的1.19%的增长速度。进而使得我国原油勘探和开采,从而带动石油钻采设备的需求。
岩屑回注业务,进军陆地上的节能环保。公司的岩屑回注业务应用于海洋钻采平台,目前公司开发陆地岩屑回注,如果此业务开展成功,其空间不可估计。
我们预计公司10、11和12年EPS将达到2.51、4.45和6.29。高成长性支持2012年30倍市盈率,未来价格187元,继续维持买入评级。(东海证券 牛纪刚)
海默科技(300084):油气多相检测的未来全球榜眼 未来业绩可期
投资要点:
多相流量计作为油气检测CT机,未来市场潜力大
多相流量计作为油田数据测量装臵,具有综合成本更低、测量数据质量更高、安全性更好、适用性更广等特点,将替代传统的测试分离器。多相流量计已被作为首选的油井计量技术,进入快速推广使用阶段,据测算未来十年普及率将达50%,未来十年市场总规模约为60-80亿美元,市场潜力大。
公司是多相流量计的技术领导者
公司拳头产品为多相流量计,主要服务油田生产,同时向上游勘探延伸。公司是全球四大被公认的能够提供商品化多相流量计的生产企业,产品先后通过英国国家工程实验室(NEL)、石油工业计量测试研究所等国内外权威机构评定,性能价格比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在壳牌及阿曼石油组织的测试中被证明是唯一在全量程范围内达到测量精度要求的产品。
斯伦贝谢是多相流量计目前的市场领导者,公司则是技术领导者,公司是业内唯一拥有总量计量多相流量计技术并商品化的厂家,正在研发湿气多相流量计、低产井测量装臵、高性能油井测量装臵。公司计划成为国际能源服务工业领域最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未来3年使多相流量计和测井服务市占率进入东半球前两名。
行业内市场地位初步确立,未来5年市占率有望翻番,增长空间10倍
公司多相流量计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约10%的份额,目前在全球市场上处于第三位。与主要的三家竞争对手相比,斯伦贝谢的竞争优势在于企业规模大、综合实力雄厚;公司则是技术领先和成本优势;Agar和Roxar则相对技术落后。公司未来5年市占率有望从10%提升到20%,其多相流量计年销售额或将达6-7亿元,将是2009年的10倍;有望成为多相流量计全球第二、与斯伦贝谢并肩;未来与另两大国际油服巨头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合作的互补性很强,合作空间很大。
钻井业务发展有助公司实现钻完井和测录试过程总承包
公司钻井及相关服务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公司进入石油勘探服务市场,取得油田勘探开发钻完井和测录试过程中的综合承包能力,扩大多相流量计产品和服务订单的获得范围,向斯伦贝谢看齐,将与多相流量计销售产生协同效应。
在手订单创历史新高,产能瓶颈突破后大单将频现
我们预计公司目前在手订单或达1亿元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特别是公司三季度单季新获约4000万元订单,相当于多相流量计产品2009年全年营收的2/3。延后的Petrofac大单将明年6月交货,随着明年下半年公司新增产能的投放,未来承接大单能力将大增,订单大幅波动风险将下降,未来公司承接大单或将频现。投资策略:预计公司2010-2012年EPS分别为0.22元、1.09元和1.49元,给予11年50倍12年35倍PE,上调6个月目标价至55元,维持买入评级。(湘财证券 王强 田蓓 冯舜)
双良节能(600481):最坏时候已经过去 逐步回暖
溴冷机(热泵):热电联产低温余热利用市场空间广阔,2011年增速有望达到50%。伴随着十二五火电企业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以及国家给予工业节能的补贴政策,我们预计未来五年热电联产的低温余热利用改造有望大幅增长,热电联产的低温余热利用改造市场容量超百亿元,目前市场开发不足5亿元。
公司在继山西阳泉项目后再次供货国电大同项目,我们预计双良的热电联产吸收式热泵机组业务有望打开。公司2010年溴冷机(热泵)业务有望实现收入7亿元,2011年有望突破10亿元,增速50%。按照45%毛利率和16%-17%净利润率估算,预计2010和2011年贡献EPS0.15和0.25元。
空冷器:下半年收入确认增加,2011年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由于上半年火电客户要求交付推迟,公司上半年空冷器实现收入仅1.3亿元,同比下降53%,随着四季度交货高峰的到来,我们预计全年公司空冷器收入有望实现4-5亿元的交付。考虑公司09年底在手订单7亿元和2010年新增订单,公司2011年收入增长将有保障。同时,随着中东、南亚、东南亚大力发展火力发电,公司正积极开拓海外空冷器业务,未来有望扩大海外业务的比重。
海水淡化:2011年有望获得订单突破。公司可转债项目拟建设海水淡化项目全部达产后每年可形成9套低温多效LT-MED/12000吨海水淡化设备。10年10月,公司和神华集团国华电力等四家单位联合设计、研发的“25000吨/日大型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中试装置”在沧州黄骅电厂通过专家评审。公司每套25000吨/日海水淡化装置价格约为2.5亿元。我们预计2011年订单突破的可能性较大。预计海水淡化设备毛利率有望达到30%,净利润率超过10%。
10年苯乙烯毛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未来有望逐步回暖,并开展码头仓储业务。
在经历10年公司苯乙烯盈利大幅下跌后,我们预计苯乙烯有望回到7%-8%的平均毛利率水平。在现有的油价水平下,化工业务销售基本将维持在35亿元收入左右,按照4%的合理净利润率估算,2011年有望实现化工EPS0.13元。
此外,公司利港镇仓储码头仍有富余,有望贡献5000万以上收入。
6个月目标价20元,维持增持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10-2012年实现EPS0.26、0.57和0.73元,考虑公司2010年四季度和2011年有望实现逐步回暖,余热利用业务和海水淡化未来增长可期,我们给予公司6个月目标价20元,对应2011年PE35倍,维持增持评级。(申银万国 吕琪)
齐翔腾达(002408):业绩华丽 明天更好
齐翔腾达2011年1月20日公告2010年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10年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25%–155%。公司初步拟定2010年利润分配及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以公司2010年末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以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6到8股。公司2010年业绩基本与我们此前的预测一致。
公司2010年业绩大幅度提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2010年其主要产品甲乙酮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具体对甲乙酮价格上涨的分析详见我们2010年10月20日的报告)和销量的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10年甲乙酮的年税前平均价格将由2009年的6300元/吨上涨,上涨59%左右,至10000元/吨左右,而成本的上涨远低于销售价格上涨的幅度,毛利率水平也由2009年的22.72%提高到32%左右。同时销量也由2009年的12.17万吨小幅提升到13.50万吨左右。
四季度甲乙酮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从四季度初的15000元/吨左右,一路上涨到11月中旬最高的18600元/吨左右的历史高点,但从11月下旬开始,随着国内外主要甲乙酮生产企业的检修陆续结束,而市场需求也进入传统的淡季,甲乙酮价格快速下滑至2010年底的10000元/吨左右。不过目前甲乙酮的价格已经开始回升,我们预计甲乙酮未来的价格会稳定在11000元/吨的水平。
我们认为,公司甲乙酮等传统产品提供的是业绩的安全边际,而随着公司一系列超募资金项目的启动,尤其是未来5万吨稀土顺丁橡胶项目由于其产品的性能优异、技术含量高,具有新材料特性,且业绩贡献大,使得公司不再仅仅具有周期性,而是兼具了成长性的特征。因此,公司未来的成长和估值空间都将被打开。同时高送转也表明了公司未来做大做强的决心。
我们维持对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1.71元、2.02元和2.96元的预测,继续给予公司“增持”评级。(华泰联合 肖晖)
天科股份(600378):变压吸附进军煤层气 买入
公司概况变压吸附垄断寡头节能减排技术先锋
天科股份以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原化工部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为主要发起单位,拥有国内及国际上领先的变压吸附气体分离(PSA)、碳捕捉、催化剂和以碳一化学为主的工程技术,公司同时涉及垃圾填埋处理行业,并有能力将变压吸附技术应用于低浓度煤层气利用和页岩气开发上。变压吸附技术和碳捕捉技术将是未来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并将采取各种措施力促节能减排。天科股份无论在变压吸附气体分离、碳捕捉和碳一化学,还是在垃圾填埋技术上,都是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息息相关。
天科股份将利用变压气体分离(PSA)技术,与通用电气(GE)携手开发煤层气发电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时逐步开展在碳捕捉(CCS)与垃圾填埋领域的应用,加快脱硫剂的研发和推广,未来公司将成为节能减排技术垄断寡头和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与GE的合作,标志着天科股份从技术输出型企业走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一根本性的改变,而碳捕捉技术则打开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碳交易的技术准备、制度制定、试点开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碳减排、碳捕捉、碳交易受制于人,则中国的发展将受制于人。碳捕捉作为低碳经济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技术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将是未来3~5年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重要砝码,成为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的领域。天科股份在碳捕捉方面的技术储备初具规模,占据了国内技术的制高点,则为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天科股份作为化工技术在能源综合利用、低碳经济方面的技术垄断寡头,公司转变思路成为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的碳捕捉技术占据了国内的制高点,未来的发展前景明确而远大。首次给予“买入”评级。(信达证券 郭荆璞 麦土荣 赵雅君 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