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海东
2012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情况下,乌海市依然坚定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确保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据统计,去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0亿元,增长13.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4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同时,单位GDP能耗下降3.66%。
在去年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取得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这既得益于多年来乌海打造全国重要煤焦化基地和氯碱化工基地建设的努力,又得益保增长措施及时到位。
作为乌海两大主导工业产业,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两大产业配套好、技术一流,产业链越拉越长、越来越粗,形成了规模效应。其中焦化产能达到1600万吨,氯碱化工产能达到120万吨,占自治区比重超过60%。
2012年10月份投产的华油天然气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套大规模焦炉煤气甲烷化制液化天然气项目。该项目彻底解决了乌海焦炉煤气对空排放的问题,标志着乌海经济转型步入新的阶段。通过资源转化循环,焦化产业与装备制造产业结成了“亲戚”。利用液化天然气,2011年已落地投产的陕汽新能源汽车项目2012年也扩大了产能。据了解,全市围绕陕汽项目正在实施的上下游配套项目目前已近20个。
随着两大产业发展,形成了打不垮的产业链,工业经济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形成了“煤焦煤焦油煤化工”、“煤电电石聚氯乙烯聚氯乙烯深加工产品”、“煤炭洗选煤矸石电力煤化工”等多个产业链条,工业产品由原煤、焦炭、电石、PVC等初级产品向煤焦油、炭黑、PVC管材、型材、医药中间体等多元深加工延伸。目前,已形成60万吨煤焦油、30万吨焦油、30万吨甲醇、20万吨苯加氢、6.5万吨粗苯和4万吨PVC深加工生产能力。工业产品由焦炭、电石、PVC等初级产品向煤焦油、炭黑、PVC管材型材、LED节能灯具、高档建材、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等多元深加工产品延伸。2012年,乌海市68个工业重点项目中,非资源型或产业链延伸项目有55个。
在2012年上半年经济下行风险增大时,乌海迅速出手,出台了8个方面百余条保增长措施。但这些措施都指向一个目标,在保增长中调结构、转方式,加速转型。保增长措施又细又实,几乎达到“一对一”的扶持。自治区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组评价说:乌海市在保增长工作上动手早,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措施,抓投资有力,抓工业、微小企业、物流业有方,抓服务业有效,抓房地产求实。
正是这样又重又实又好的保增长措施,使得2012年乌海经济在加快转型中稳步发展。特别是在面对风险增大时,乌海市仍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围绕转型发展选商,不盲目引进项目,依据现有产业链进行引资,使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尽快落地开工,为经济发展积蓄后劲。据统计,2012年乌海市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56个,实际到位资金210多亿元。这些项目均符合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并且,很多项目的标准都远高于国家政策标准。
随着转型进入新的阶段,在乌海市不同产业间开始出现融合互促新趋势。煤化工、氯碱化工和硅化工通过产品实现链接,进一步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循环。装备制造业以传统的煤焦化工产业为依托,新兴化工产业则利用煤灰废料制矿纤维。产业多元发展体系逐步形成,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目前,乌海低碳产业园开始招商,加上之前的千里山工业园、乌达工业园和西来峰工业园,乌海经济开发区的“一区四园”发展格局已经形成,预计乌海经济开发区营业收入将达到600亿元,全市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将达到4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