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脑储备持续投入
国际同行认为沈鼓集团是不可思议地“快速突破”,但沈鼓人却说这一切并不神秘,因为沈鼓集团已经积累了10年科技创新的“外脑储备”。沈鼓集团董事长苏永强说,“科技创新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搞一锤子买卖”。早在2006年,沈鼓集团就与大连理工大学共议战略性、长期性合作,共同建立了“沈鼓-大工研究院”,以“战略捆绑式”的创新模式,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典范。
科研特区不见外。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的邓德伟副教授经常到沈鼓集团生产一线,为出现问题的叶轮进行现场“会诊”。这位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回国就参与到沈鼓-大工研究院的筹备建设中,是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体制机制改革的见证者之一,也是“科研特区”政策的受益者。
“驻校建院的模式,打破了过去一事一议的松散型校企合作方式,我们这些老师都是双重身份,既属于学校又享受企业的相关待遇。”邓德伟教授笑言,每当自己穿上湖蓝色的沈鼓集团工作服,拿着企业门卡走进厂区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时,就有种“不见外”的认同感。
在资金和人才投入上,沈鼓集团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的项目研究经费,并选派部分研究人员入驻校园,大连理工大学则以主要研究人员、相关实验仪器设备、科技信息等作为技术投入。在这里,大学科研人员的工作任务是完成沈鼓集团的科研课题,工作津贴由企业发放,项目评审后还可依据等级享受与企业科研人员一样的创新奖励。
优势互补成果斐然
沈鼓集团科技管理部长姜大任说:“企业离市场最近,它知道国家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王跃方说:“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因为有了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优势,才能满足沈鼓集团的重大技术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压缩机、蒸汽轮机、通风机、泵类产品、大型容器等产品研发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正是有这样的“一拍即合”,沈鼓集团创新能量持续释放。
自沈鼓-大工研究院成立以来,累计开展科研项目上百项,多项重大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被行业誉为“摘得压缩机皇冠上明珠”的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组、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大型煤化工压缩机等四大核心产品,均是依托研究院的平台突破了核心技术。
乘此东风再向前。2012年11月,大连理工大学又牵头协同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4所高校和沈阳鼓风机集团、北方重工集团、大连华锐重工集团、瓦轴集团4家企业,共同成立了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他们瞄准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依靠创新驱动,打造综合竞争优势,提升了辽宁省重大装备的国际竞争力,助力重点装备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促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政府、企业、高校的多元参与,给予重点保证和政策倾斜,“流动不调动”跨体系的人事管理,开放共享的科技资源……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犹如巨大的“磁场”,吸引协同单位开展深度融合,以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近年来,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2项。协同创新中心不仅为企业科研攻关出成果,同时也为企业定制培养人才开辟了新天地。2011年起,大连理工大学专门成立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创新实践班,每年招生40人,截止目前已累计培养120余人。在此基础上成立的校企研究院,已联合培养重大装备方向的统招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16人,定向为企业输送创新人才。
沈鼓集团发展历程
1.公司始建于1934年。
2.1952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一家风机专业制造厂。
3.1963年,更名为沈阳鼓风机厂。
4.1982年,为镇海52万吨/年尿素装置研制出首台CO2离心压缩机。
5.1989年,为镇海石化研制出我国第一套8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用BCL407/A氢压机。
6.1989年,全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7.1994年,为四川天然气化工厂3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研制出空气压缩机、天然气压缩机和氨冷冻压缩机。
8.1995年,通过华信技术检验公司ISO 9001质量保证体系认证。
9.1998年.为大庆石化48万吨/年乙烯装置研制出单线能力为24万吨/年裂解气压缩机。同年成立辽宁省首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0.1999年1月,沈政批准沈阳鼓风机厂改制。同年3月,沈阳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设立沈阳鼓风机股份有限公司,国有法人股由沈阳鼓风机厂持有。
11.1999年3月,苏永强担任沈鼓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12.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此后,沈鼓先后在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设立企业技术分中心。
13.2001年6月,沈阳鼓风机厂与加拿大J.P环保设备公司合资成立嘉华(沈阳)消声设备有限公司,沈阳鼓风机厂占60%的股份。同年7月,通过华夏认证中心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14.2001年,大型乙烯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奖。
15.2002年11月,沈阳鼓风机厂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动力系统集团合资成立沈阳通用电气透平机械技术有限公司,沈阳鼓风机厂占25%的股份。
16.2003年2月,沈阳鼓风机厂整体转制为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并完成了工商注册,总股本由国有法人股和社会法人股组成,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17.2003年,沈阳鼓风机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占42.7%的股份。同年获得"全国机械工业绩效评价百强企业"称号。
18. 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交付了我国首台套国产化4万空分压缩机组,填补了我国空分装置用大型压缩机的空白。同年5月,沈鼓集团以品牌和管理优势与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战略重组和重大技术改造,建设新沈鼓集团。
19.2004年8月,沈鼓集团新厂区建设拉开了帷幕。2006年6月,正式启动搬迁新厂区计划,9月开始步入正常生产。
20.2004年,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先进集体。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8亿元,销售收入18.6亿元。
21.2005年,企业入选国家科技部首批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亿元,销售收入28亿元。荣获中国机械工业销售收入100强企业,2005年-2007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机械500强"。
22.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做出重大贡献先进集体"。同年为河南中原大化公司提供国内首台国产化5.2万空分压缩机组。同年沈鼓就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同建立了“沈鼓-大工研究院”。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亿元,销售收入35亿元。
23.2007年,集团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机械工业销售收入100强排名榜。9月,离心工业风机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24.2010年,完成5万空分装置多轴多级齿轮组装式增压机组样机研发,并于2012年完成了制造与试验工作。
25.2011年底,以“神华宁煤400万吨煤制油项目”为依托,开展10万等级空分压缩机国产化研究开发工作。
26.2012年,国家能源局批准沈鼓承担国家《大型透平压缩机组研发(实验)中心建设项目》投入7亿元在营口基地建设国内唯一、世界领先的10万千瓦试车台位。同年11月,4家高校与4家企业共同成立了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27.2013年,成功中标“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其中一套压缩机组10万空分机组进入全面设计、生产阶段, 8月与国内、外公司同类机组进行全面对标。
28.2014年8月,10万空分机组进入整机性能试验,并于2015年3月实现整机交货。
29.2015年8月,10万空分压缩机组横空出世,惊艳世界。
“敢为天下先”一直是沈鼓集团弘扬的企业品格。吹起装备制造国产化走向世界的号角,沈鼓集团必将继续坚持以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新常态下,把握工业革命契机,助力我国开启一个新的创造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