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两会焦点。2月3日,中央领导人已经明确指出,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模式遭受冲击,尤其是经济三驾马车的之一出口影响很大,要使中国经济未来30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成败关键。
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这是中央给新一轮改革定下的路径,但是中国各地差异明显,如何确保新一轮改革完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一个重要的改革任务。本届两会上,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历史性的问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各地方政府也借两会的平台,亮出各自的区域发展规划。
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现在已经轮廓初现:东南部沿海地区主要是通过升级区域内原有的支柱性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积极培育包括新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内的新兴产业;中、西部地区利用资源优势,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煤气化(000968,股吧)等新能源,并利用区位优势,及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区域经济版图
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圈是改革开放30年来增长最为强劲的区域。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下,长三角、珠三角以出口为导向的外贸经济遭受重创,国家从战略层面上开始布局新的沿海经济增长极。
2009年,国务院相继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澳门横琴岛、中国图们江区域、江苏省沿海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加上2008年批复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河北省正在积极申请的秦唐沧州(秦皇岛、唐山、沧州)地区发展规划,山东省正在申请的蓝色半岛发展规划。中国的沿海地区经济圈已基本形成了环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沿海经济圈。
沿海经济圈向中西部内陆腹地延伸,国家相继批复成立了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长株潭城市圈来转移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另外,国家发改委正在进行川渝经济区的调研,并有计划在此基础上打通川、渝、陕三地经济圈,由此使该经济带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该经济圈如果成立,其辐射范围将能覆盖整个中部、西北、西南地区,包括甘肃、贵州、湖北、云南、新疆、青海、宁夏和西藏等地区。如果“川、渝、陕”经济圈与以武汉为首的中部经济圈连接,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带将被全部盘活。
辽宁沿海经济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天水—关中经济区,加上有可能获批的川渝经济圈,中国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势力版图将越来越深的介入到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大陆各国家。
沿海地区新势力
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等传统沿海经济区,在关停、转移完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后,开始向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以及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转型。
辽宁、福建、山东和广西是沿海经济带上的薄弱地区,在即将进入下一个“五年计划”,这几大地区纷纷推出自己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规划蓝图。这些区域的经济实力的提升,将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向更高层次转型。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辽宁未来的发展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攻方向。积极培育数控系统成套技术及装置、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电池、风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并加强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节能环保、海洋、生物育种、高技术服务等九大支柱性产业发展。
福建在加强对现有的石化产业、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汽车产业、船舶产业、装备制造业、纺织产业、轻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建材产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并推进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新药、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发展。
福建规划节能环保产业以重点工程和龙头企业为依托,推广应用污染防治和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能源产业重点扶持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设备制造,培育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产业。生物医药及新药产业重点培育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等,推进生物资源系列开发。新材料产业重点加快光电材料、催化及光催化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稀土材料等的产业化,壮大化工轻纺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特种金属及陶瓷材料等产业。信息网络产业重点壮大微波通信、计算机及外设、数字视听等产业,突破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加快信息识别和传感技术的产业化,启动示范项目和示范区建设,促进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灾害监测、现代物流、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福建计划争取建立国家区域海洋研究中心,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资源和海洋信息开发等产业,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广西则计划加快临海工业园区建设,推进石化、钢铁、林浆纸、核电、铝加工、粮油加工、电子信息、生物质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深化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加快发展核电,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设安全可靠的输配电网络,构建多元、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
山东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提出发展大海洋渔业、石油和海洋化工业、船舶工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滨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并规划构建现代港口体系,加快推进立体疏港交通体系建设,努力拓展和延伸港口腹地。
内陆地区制造业升级
与沿海地区向高端金融、旅游、制造业和海洋工业进军不同,内陆地区的安徽、四川、陕西、云南、内蒙古和山西等省份则根据各自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提出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规划。
紧邻长三角地区的安徽省提出,将着力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光伏、文化创意等增长潜力较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的江淮汽车(600418,股吧)、奇瑞汽车将承载安徽省政府对于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规划重任。
在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下,安徽省正积极制定出台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和实施方案,明确具体支持政策,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制定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编制产业发展、城镇体系、物流、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职业教育、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启动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编制集中区总体规划及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鼓励与沿海地区以多种方式共建开发园区,吸引产业集群转移。
四川省的传统强项是装备制造业、军工等产业,在此基础上,四川省政府提出要重点发展新一代核电技术装备、光伏产业、可再生能源、高性能材料、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等新材料及高端制造业,并积极发展生物育种和生物医药等生物产业,还有物联网、传感技术和核心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软件外包、数字视听产业集群及产业链等新兴产业。
在低碳经济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的大背景下,四川省政府提出,要把节能减排装备的研发制造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尽快形成装备制造的生产能力和规模,主动抢占发展低碳经济创造的新市场,带动一批相关产品和产业兴起。
陕西省政府提出,未来陕西要以煤化工为主攻方向,发展壮大能源化工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数控机床等传统优势行业。并积极发展新能源、环保、电子信息、生物产业、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陕西省将重点扶持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以陕北和渭北为重点实施金太阳工程,用三年时间发展50个兆瓦级光伏发电项目。
在环保产业方面,陕西省将打造关中污水处理设备及节能装备制造、陕北煤化工废气处理及能量回收设备制造、陕南矿产废渣综合利用设备研发制造三大基地,建设十大环保产业园区,使全省环保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0%左右。
云南则以自己的传统优势产业轻工业为切入口,继续巩固烟草产业竞争优势(310368,基金吧),并加强食品、药品、生活用品、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以生物、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并积极推进有色、冶金、化工等产业升级,振兴装备制造业,支持物流设备、大型铁路养护设备、精密机床等产业规模化发展。
煤炭大省的低碳路径
内蒙古和山西是两大煤炭资源大省,过去主要以煤为生,造成区内发展面临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命题下,两个省开始制定摆脱以煤为生的发展路径。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着力打造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光伏产业基地,2010年新投产风电装机200万千瓦。加快洁净煤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快煤转化步伐,积极推进煤气化(000968,股吧)、煤制油和煤液化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几个大型煤制天然气项目。加快培育新材料工业。重点支持发展稀土、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特种合金等新材料产业。
山西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煤炭、电力、冶金、焦炭、化工、建材等传统“两高”产业。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
山西省长王君表示:山西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输电、输煤、输气、输油并重,建设绿色特高压电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将文化旅游产值作到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