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哥本哈根协议已获得111个国家的支持,“地球升温必须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也得到认可,按照这一协议,应当高效、循序渐进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新能源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并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
日前,在政协主办的“21世纪论坛”上,各国专家齐聚“21世纪论坛专题研讨会”就应对气候变化与新能源纷纷表达自己的声音。
绝不能以延缓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为代价
工业化以来,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长,仅1970年~2004年,就增长了70%,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了80%,占2004年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7%,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会持续增长,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系统会持续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
这几年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是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却并未有很大扭转。
国家发改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直言不讳,他认为从目前世界发展的格局来看,中国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目标,仍面临着两大困难。
戴彦德指出,一方面,如果沿用我国旧的发展模式或者借用欧美的模式来实现这个既定目标,能源消耗还会在现有基础上成倍增长。在中国过去30年的能源消费增长当中,81%来自化工能源。最近1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翻了一番,能源消费增量超出过去20年的两倍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世界第一位。
另一方面,中国标准煤需求量日益增长。过去10年,中国每年增加2亿多吨标准煤的需求量,主要是工业需求。在未来10年,工业需求将有所降低,但交通和建筑行业的需求将迅速增长。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先生发言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绝不能以延缓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为代价。发展中国家要求对他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需求,给予实质性的关注,发达国家应当率先大幅的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力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但同时张维庆也呼吁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政府之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以及民间社会私营企业之间的合作。
建筑节能成为下一步节能的关键环节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武汉大学教授王少阶表示,我国是能源短缺的国家,做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是关键。现在重点工业的节能空间越来越小,节能成本越来越大,建筑节能就开始成为下一步节能的关键环节。
王少阶指出,建筑已经成为能耗的大户,当前我国的建筑耗能,包括建筑材料的生产,以及空调、通风、照明、热水、家电等在内的总能耗已经达到一次能源消耗的30%以上,居能耗首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个比例还将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另外,建筑物逐渐成为城市碳排放的大户,据估算,城市碳排放的60%以上来源于维持建筑功能所消耗的能源,而交通、汽车只占30%多。
他还指出,中国建筑总量大,增加快,但节能建筑比例低。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也是房屋建筑的高峰时期,速度及规模均位世界前列。据估计,2003年中国城乡建设面积20亿平方米,其中城镇是12.7亿平方米,超过了当时所有发达国家当年建成面积的总和。近年来,我们每年新建的房屋面积占到世界总量的一半,但在新建筑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从城乡现有的总建筑面积400多亿平方米来看,其中只有1%是节能面积,我国建筑节能的潜力还是非常巨大。
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能源短缺的现状同时减缓全球环境的恶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能源供应模式,新能源无疑是应对全球能源危机的必由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认为,中国可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各类新型能源。他说:“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只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规划好、运作好,并逐步优化能源结构,多元结构的中国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通过数据透露了未来中国能源的消耗情况:2050年能源消耗量或将达到63亿吨标煤。根据工程院估算,2020年可再生能源大概能够提供6亿吨标准煤的能量,大概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15%;2030年,可再生能源大概能够提供9亿吨标准煤;2050年,大概提供13亿吨标准煤的能量。可见,新能源虽然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是还是偏低。
张维庆也指出,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符合中国国情,避免口号化、概念化、广告化,在确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速度和代价时,先进的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应用的速度将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技术创新的推广也很可能在温室气体的排放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