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产业综述
科学发展看皇城
2009-10-12 00:00

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是一个仅有256户、753人的小山村。十多年来,皇城村紧紧抓住转型发展这条主线,通过三次跨越,走出了一条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成功转型之路,在一个小山沟里打造出一个下辖16个企业、总资产8.9亿元、员工3700余人,集煤炭、旅游、医药、煤化工等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皇城相府集团,一个“以煤炭产业作后盾,以旅游产业创品牌,以多元产业求发展”的产业结构在皇城已经形成。

皇城,这个小山村也由此变成了5000口人的小城镇。全村80%的村民接通了互联网,开上了小汽车,98%的村民住上了功能齐全的花园式别墅,程控电话、煤层气和水冲式自动化感应洗手间使用率达100%,三星级宾馆、运动场、农民公园、阅览室、篮球场、活动中心等设施应有尽有,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外地参观者惊叹:生在皇城,住在天堂。

如今,经过三次转型发展的皇城村,像一只浴火重生的金凤凰,在改革发展的广阔天空展翅翱翔。

 转型发展——三次转型越来越科学

和我市许多村一样,皇城也是靠煤炭资源起家的。他们第一次转型也是农业转工业,利用本地丰富的无烟化工煤资源,1995建成年产30万吨的煤矿,人均纯收入从600余元猛增到3000余元,成为晋城市首批小康村。

但是,和我市许多村不一样的是,皇城的第二次转型相当成功,这就是地下转地上———全面开发旅游产业。

 随着煤炭产业规模的扩大,皇城村人实现了由贫穷向富裕的转变。在大家都认为该喘口气,能保持住现状就不错的时候,以张家胜为首的村两委班子居安思危,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煤炭作为不可再生利用资源,煤炭产业做的有多大,资源消失的速度就有多快,如何让皇城经济活力永续、持久健康发展?1997年,村两委提出搞旅游———开发皇城相府的设想。

这个想法一提出,上上下下就出现了一片反对的声音。当时晋城市乃至全省的旅游业刚刚起步,加之这一项目需投资一亿多元,农民还不知道在一个小山沟里搞旅游能赚大钱;一些镇干部也劝他们,说村里的“政绩”已经够大了,何必再瞎折腾?成功了好说,一旦失败了,不仅要给村里造成巨大损失,就连自己千辛万苦挣下的“好名声”也将一去不复返。村两委干部也没有轻举妄动,“没有把握就找出科学依据”,他们十次前往故宫博物院,多次到北京上海的高等院校,从专家那里探究陈廷敬故居的价值。1997年12月,又邀请全国著名清史学者云集皇城,召开“清代名相陈廷敬学术研讨会”。陈廷敬故居被肯定为“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极具开发价值。

1998年,皇城村开始进行煤炭向旅游的转型,全身心开发皇城相府。他们利用煤炭企业积累的资金,先后投入巨资进行景区硬件建设,修复了皇城相府,兴办了家庭旅社和家庭餐馆,兴建了生态农业园,控股了九女仙湖,形成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生态农业相互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功能齐全的旅游景区。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皇城相府也成为继北京故宫之后全国旅游界第二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旅游景区。

 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扩大了就业,而且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该村60%以上的农户兴办了家庭旅社、家庭餐馆、从事了各种旅游产品的经销。2007年,仅个体工商户就实现营业收入2100万元,如果说煤炭产业使皇城村的中壮年农民全都变成工人的话,那么旅游产业就使妇女和老人全都变成了商业服务人员。

旅游产业能做长做久,但就一个景区而言,在做到一定极限后,很难再有作为。为了使企业既强又久,皇城又开始了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的新征程,这就是第三次转型,资源转科技。首先是和首都医科大学合作,兴办了相府药业;后又和航天工业局梅岭化工厂合作,建成了节能动力电池厂;现在正在和晋煤集团合作,兴建煤化工项目。

绿色发展——坚决走文明发展之路

发展是文明之基,但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符合现代文明,产业经济必须与环境效益共生共赢。多年来,皇城的发展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始终坚持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文明”的文明发展之路。

实施绿满皇城工程,做大村民生存“绿肺量”。近几年,皇城以绿为底,打造皇城相府名片,共投资6000余万元,在四沟、三岭、两坪、一河两岸绿化荒山2100亩,退耕还林300亩,绿化面积占全村总面积的70.4%,按全村人口计算,人均植绿2237平方米;村里还把所有煤矿都建成了花园式矿山,不仅彻底改变了煤炭企业“黑山场”、煤矿工人“黑娃娃”的形象,而且和旅游景点和谐统一,使煤炭企业自身也变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美丽景观,其中山城煤业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工业旅游示范点。总之,皇城已基本做到了村在绿中、绿在村中,景在绿中、绿在景中,矿在绿中、绿在矿中。

实施瓦斯利用工程,打造节能减排“增压器”。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发展生态文明的首要前提;而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则是发展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皇城的煤矿均属高瓦斯矿井。长期以来,瓦斯一直是煤炭企业的“第一杀手”,不仅对矿工和煤矿的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威胁,还严重污染着环境。为了尽快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村里就投资6000余万元,建起瓦斯抽放泵站4座,瓦斯存放气罐2座,煤层气管道6000余米,把煤层气送到了家家户户和有关企业,用于做饭取暖,从而变“废”为“宝”。仅此一项,一年就可节约煤炭1万余吨,减少开支700余万元。

实施生态园林工程,唱好高效农业“绿色歌”。由于皇城的绿地覆盖率较高,空气和水质较好,皇城人就提出发展“绿色农业”的口号。从2007年至今,共投资1.3亿元,建成占地1072亩、具有优质、高效、观光和商品属性的生态农业园区,并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种有不同品种的水果和蔬菜,不仅展示了现代科技农业的发展成果,而且生产的蔬菜和水果“环保绿色”,凡来皇城旅游的人,都要带走一些产品,回去尝尝鲜。

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建设优美和谐“大花园”。村里专门成立了60多人的环卫队,随时随地打扫卫生,就连游人随手扔下的烟头和纸屑,也有环卫人员紧跟其后去拣起,久而久之,就连游人也不敢乱扔烟头和纸屑了;全村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背街旮旯,到处都没有乱堆乱放的垃圾,这一点恐怕连城里人都很难做到;在皇城,除了道路两旁绿油油的草皮和五彩斑斓的花草外,每个农户的庭院里、阳台上、门外的过道上都摆放着风情各异的盆景和鲜花。这一切,不仅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而且使农民变工人,工人变成文化人,继而变成现代人。无论是每年几十万的中外游人,还是来往的客商政要,总会发出这样的赞叹:“相府景美,皇城村美,山村人更美!”

和谐发展——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第二条,就是“生活宽裕”。所谓生活宽裕,绝不是少数人的宽裕,而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皇城在这一方面也闯出了一些成功经验。

实行既能体现按劳分配政策,又能让全体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时,皇城采取的是工资、奖金、股金分红相结合的办法;在再次分配时,就特别注意体现公平。为了让大多数村民的收入达到平均数,在村集体的可支配收入中,村里就一块用于生产再发展,一块用于村级公益事业,一块用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成为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少有所教、壮有所为、老有所养、残有所帮,是皇城分配制度的显著特点。青壮年劳力全部得到安置,对他们实行的是按劳分配政策;而对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每人每年不仅可享受600元的营养补贴,而且从幼儿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的学费全由村集体承担;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均可享受1200元至1680元的养老补贴;村民病了住院,除医保报销外,剩余由村集体支付。皇城还实行了带有共产主义性质的供给制,粮、油、肉,蛋、菜,水,暖、电、气以及各类生活必须品,全由村集体定量供应,每人每年享受的福利待遇高达6000余元。在皇城,既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即使收入有差距,人们心里也平衡。

大力发展以集体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为了避免“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皇城村的企业全都是集体经营。2008年,集体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就占全村经济收入的98.6%。村集体之所以每年都能拿出大量资金实行“供给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集体经济的实力相对强大。

 回报社会,创造和谐发展好环境。皇城富裕起来后,并没有忘记反哺乡邻、回报社会。仅皇城相府集团就吸纳周边村劳力3600余名;皇城每年还为本镇无煤炭资源的村无偿供应一定数量的生活用煤;又先后和本县的一些贫困村结对帮扶,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这些村尽快走上富裕之路。近几年,共为重点学校、优秀学生以及贫困学校、贫困学生捐资助教800余万元,为周边村修桥筑路、植树造林投资1000余万元,为全国各地灾区先后捐款600余万元。

个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怎样实现富,怎样持续富?皇城人硬是把“富”字写出了花样,写出了广度,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和谐发展的好环境。(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