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食醋酿造历史久远,产品闻名省内外,深得消费者青睐,可以说醋生产业是平凉城区工业的起源。原平凉市副食厂一位老职工回忆说,平凉酱醋生产和平凉的地毯、工艺雕刻、造纸等都是同一时期发展起步的,解放后厂名换了好几个,最后演变为平凉市副食厂,直到现在的平凉金江副食有限责任公司。
平凉市副食厂的发展壮大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解放前的平凉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有一些手工作坊,规模小、设备差,生产水平低,发展速度慢。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为714万元。新中国诞生后,平凉工业企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历经曲折,逐步成长。
60年风雨兼程,60年坎坷艰辛,60年腾飞发展。
回眸60年平凉工业经济的发展轨迹,真可谓沧海桑田,今非昔比。平凉工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自内而外的大步跨越,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电产业为引领,农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梯次跟进的工业经济格局。培育出了华亭煤业、华能平凉发电、平凉祁连山水泥、甘肃红峰机械、甘肃虹光电子、崆峒福利制革、新世纪酒业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工业群体。
来源:www.artxun.com数据印证平凉工业巨变。至2008年底,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64.1亿元,是1949的890多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04.4亿元,实现利税15.78亿元,均比新中国成立初翻了近千倍。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3%,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7.7%。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
静宁八里工业集中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了一批“农字号”企业,使4200多名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不出远门就能进工厂当上产业工人,年收入都在3000至5000元以上。平凉工业发展的成果正在惠及全市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我市致力恢复和发展传统工业,通过实施加工订货、统购包销,恢复生产。1958年开展的大炼钢运动,掀起了工业建设的第一个高潮期,随后通过调整整顿,大办“五小”工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至1975年,平凉有工业企业409户,工业总产值达到8858.3万元,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16%。
来源:www.artxun.com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管理体制,先后实施了改造扩建、挖潜配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进行了“三改一加强”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实施了“双十计划”,组建成立了华亭煤业集团,实施兴建了华能平凉发电公司一期工程4×30万千瓦机组火电项目,逐步培育形成了以煤电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格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坚持产业引领、龙头带动、项目支撑、园区集聚,抓大项目,办大企业,兴大产业,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聚,推进结构调整、引领产业升级,狠抓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升、效益攀增的良好势头。按照“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战略思路,认真实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一批大项目加快建设,扩大了工业经济总量。
——工业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至2008年底,主要工业产品中,煤炭产量达到2014万吨,在全省7个产煤市州中排位第一,是1949年的5.9万吨的341倍;发电量达到93.2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13.5%,是1957年有发电记录时的百万倍;水泥产量达到134万吨,占全省水泥产量的8.6%,是1970年水泥产量2.8万吨的48倍,成为陇东最大的建材基地。
来源:www.artxun.com——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成功引进了华能集团、中水集团、徐州矿业集团、甘肃祁连山等知名集团、公司到平凉投资办厂,相继建成了平凉发电公司等一大批优势骨干企业,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以资源和产品为纽带,推动企业做大做精做强,形成了以华亭煤业集团、华能平凉发电公司等企业为主体的煤电产业;以甘肃虹光电子、甘肃红峰机械等企业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以平凉祁连山水泥、崆峒水泥等企业为主体的建材工业;以柳湖春酒业、泾川恒兴果汁、静宁大红碗方便面等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深加工业;以平凉祁连山塑编、平凉宝马纸业、泾川丰泰棉业等企业为主体的轻工业产业集群。
——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红峰牌蒸气疏水阀、玄鹤洞牌米香醋等一批工业产品被认定为甘肃省名牌产品。超高频电真空元器件、智能疏水阀、智能切纸机等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并在国内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部分产品还取得了国家专利。
——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08年共实施2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1项,工业投资达到54.74亿元,一批骨干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已初步显现。3个省级工业园区和4个市级工业集中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856万元,新入园区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7项,园区的平台效应已初步显现。
来源:www.artxun.com企业改革顺利完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对企业的改革大体上进行过3次。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经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启动的新一轮企业改革,可以说是最彻底的一次。通过动产权、转身份、换机制,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坚破难,因企施策,多措并举,规范操作,至2007年底,340户国有集体企业全面完成了改革改制任务,其中股份制改造26户,政策性破产重组3户,依法破产109户(重组2户),产权出让101户,关闭19户,其他形式82户。共处置资产19.4亿元,处置债务27.66亿元,共筹措改革资金10.03亿元,安置各类人员55420人。
在全市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中,市上通过申请贷款、争取补助、资产变现、财政支持、落实并轨资金等多种途径,积极筹措改革改制资金,全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切实解决职工切身利益。同时,按照《公司法》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对改制企业,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深化公司内部改革,使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煤电产业势头强劲
从1954年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地方国营安口窑煤矿开始,平凉煤电化产业逐步走上了扩大规模、优化装备、提升效益的发展之路。
来源:www.artxun.com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引进中国华能集团建设了平凉第一个火电项目——华能平凉发电公司4×30万千瓦机组。2002年4月,组建了华亭煤业集团,使平凉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了经济发展优势,煤电化产业成为支撑平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至2008年,全市80户规模以上企业中,煤电企业36户,完成工业增加值44.4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14%。实现销售收入83.5亿元,实现利税12.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和79%。其中:煤炭企业31户,有生产矿井31对。已建成生产矿井29对,设计能力每年2053万吨,核定生产能力每年1892万吨。2008年原煤产量达到2014万吨,占全省煤炭产量的50.64%,在全省7个产煤市州中排位第一。发电企业4户,总装机容量154.189万千瓦。年发电量最大可达110亿千瓦时。2008年发电量达到93.2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13.5%。煤化工产业开发稳步推进,华亭中煦公司60万吨煤制甲醇建设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华天公司二甲醚项目已开工建设,华亭20万吨聚丙烯、50万吨烯烃、30万吨聚乙烯等煤化工项目正在抓紧实施。
来源:www.artxun.com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平凉已实施煤电化项目百项以上,完成投资100亿多元。在这60年里,平凉煤电产业经历了分散式经营、规模化开采、产业化开发、科学化发展的阶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平凉煤产业及时整合资源,并通过企业重组联合,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矿区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得到优化整合,实现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重大转变。强化科技兴企战略,煤电化产业不断向科技要效益、求突破。近10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5.98亿元,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大小科技项目数百个,完成科研成果219项,大倾角煤层群综放开采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矿井生产实现了采掘机械化、运输皮带化、支护锚网化、调度监控信息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把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提升煤电化产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抓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建立了矿山资源开采补偿机制,实施了机组脱硫改造,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和零污染排放,粉煤灰、炉渣等废弃物资源利用率达到了100%。
工业强市再谱新篇
“今后几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走出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市经委、国资委主任王国安说。
来源:www.artxun.com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市战略,明确了工业经济的发展目标:做强煤电化、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四大产业,加快园区建设,打造发展平台,实现工业经济新跨越。
目标一:围绕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做强做大煤电化产业。至2020年,全市煤炭产能达到8000万吨,石油产能达到550万吨,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600万千瓦以上,煤化工产品产量达到1100万吨。建成崆峒、华亭、崇信及泾川——长庆桥4大煤电油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力争到2020年,煤电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30亿元。
目标二: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发挥“平凉红牛”、“平凉金果”等品牌优势,培育形成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果品深加工产业链、食品深加工产业链、生化制药产业链等9条产业链,力争到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
目标三:以机械电子工业为重点,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依托现有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消化吸收,做精做优“刀、管、阀”等主导产品。着眼矿用机械和石油机械配件加工,实施开发一批关联性强的项目和产品,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力争到2012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25%。
来源:www.artxun.com目标四:全面提升建材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新型建材工业。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及水泥制成品,延伸水泥制成品产业链条。充分发挥石灰石、陶土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墙体材料,防水密封材料、保温隔热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新型节能产品,深度开发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工艺陶瓷产品。
飞跃60年沧桑,平凉工业经济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随着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我市一定会在建设小康和谐魅力新平凉的征程中谱写工业经济的壮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