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应用化学 追求卓越 1948年12月1日,当长春刚刚解放,新中国的曙光初露之际,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简称长春应化所)便在“伪满大陆科学院”的废墟上崛起。从此,她把自己紧紧地与祖国和科学结合在一起,用忠诚和血汗、耕耘与奋斗演绎和诠释着一个国立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不断开拓创新,贡献国家人民。 奠基与创业 面对满目疮痍的“伪满大陆科学院”和百废待兴的东北工农业建设,新生的研究所在时任所长武衡的带领下,不畏生活条件艰苦和科研条件简陋,边恢复建设,边推进发展:迅速把全所的科研重点集结到与东北经济建设紧密相连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机械、冶金、土建等研究方向上;及时面向全国招聘科技人才,充实和加强科研力量;着力开展了合成橡胶、球墨铸铁、钻探泥浆、人造棉毛、大豆根瘤菌、分析测试等研究工作,并建立了以成果中试孵化为目标的氯丁橡胶、丁苯橡胶、人造纤维、硫酸盐纸浆、贫铁矿浮选等11个中间工厂,在短短5年内就取得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1951年,该所研发成功我国第一块合成橡胶——氯丁橡胶,并陆续合成出丁苯、聚硫、丁吡等通用橡胶,为开创我国合成橡胶工业奠定了重要基石;1952年培育出大豆根瘤菌B15,在东北150万垧种植区推广应用,年增产大豆达10%以上;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从独居石中提取钍和稀土元素的研发,为发展我国稀土科学和稀土产业发挥了先导作用;至1953年该所有10项成果受到东北工业部的嘉奖,27项成果获中科院东北分院的奖励,为新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1月20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来所视察,并挥毫题写:“东北科学研究工作解放以来很有成就。东北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志们,很能配合实际需要,使科学研究能为工业、农业和国防等方面的建设服务,成为新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先锋。”给全所上下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为研究所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54年,中科院决定将该所化学部分与中科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合并,组成“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吴学周任所长。包括柳大纲、梁树权、钱人元、沈青囊、张定钊、钟焕邦、朱晋錩、余柏年等科学家在内的43名科技人员从上海来到长春。两所合并进一步加强了所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力量,成为该所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新组建的应化所,在吴学周的带领下,遵循国家“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对所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大幅调整,布局了合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农产化学6大学科方向,为研究所发展成为涵盖化学主要二级学科的综合性化学所奠定了重要学科基础。 蓬勃与发展 1956年后,结合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中科院“三定”方针,该所再次对科研布局进行了调整,将研究工作调整为稀有元素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制备、基本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纤维素化学、催化、电化学、物质结构等9个学科方向,基本完成了一个工业部门研究所向综合性化学所的历史性转变,吹响了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的号角。 在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方针的指引下,该所积极承担国家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任务,注重组织多学科协同作战,不断推进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上世纪50年代末,首次在国内分离出全部15个单一稀土元素;上世纪60年代率先开拓出用p204萃取法处理包头稀土矿的我国第一代工业萃取流程;1958年至1965年研发出对我国合成橡胶国产化具有重大意义的镍顺丁橡胶,并迅速将这一成果移植锦州石油六厂进行放大试验。同时,陆续开发出钛系顺丁、钴系顺丁、钛系异戊等通用大品种橡胶,推进和发展了我国合成橡胶产业;1957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高分子辐射化学的研究,60年代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辐射化学中试基地,并在辐射交联、辐射聚合和共聚合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推进我国辐射化学和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从1958年起,该所以主要科研力量承担起以“两弹一星”研制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攻关任务,在低聚物合成、性质和固化,以及火箭液体、固体推进剂等方面取得系列重大成果,研发的主要推进剂品种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在我国“两弹一星”中得到实际应用,受到国务院的嘉奖。与此同时,在稀土、稀有元素化学、半导体化学、痕量分析、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与物化、辐射化学、催化、电化学、金属腐蚀与极谱、结构化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重要科研成果,创造了“文革”前的10年辉煌。 逆境与搏击 正当全所职工奋力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0年“文革”给应化所带来深重灾难和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在逆境中,广大科技人员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在镍顺丁橡胶中试推广、低聚物、碳纤维、稀土分离、环境分析、脉冲极谱仪、聚酰亚胺、熔盐电化学、稀土激光和发光材料等方面仍作出了令人赞叹的科研成果,表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心系祖国和科学,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崇高品质和情怀。 改革与奋进
伴随科学春天的到来,该所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拨乱反正,使全所工作的着力点迅速转移到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广大科研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所各项事业呈现一派勃勃生机。1978年有23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39项成果获吉林省科学大会奖。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遵循中科院“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的方针,该所迅速把全所的研究方向转移到以应用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以中长期课题为主的轨道上来,形成了以高分子科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分析化学为中心的新的学科布局,并恢复了辐射化学、高分子化学、金属腐蚀、熔盐电化学等优势学科,开辟了激光化学、金属有机化学、计算机化学等新兴学科,使研究方向进一步向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世界科学发展前沿聚焦。 1985年后,按照中科院关于“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的办院方针,该所在孙书棋、王章、王佛松、朱相林、倪嘉缵、郭士良、汪尔康、李滨耀、张思远等为首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加大了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整个科研中所占的比例,至1997年形成了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为学科基础,在基础、应用和高技术产业化等不同层次上开展科研工作的新格局。 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广大科技人员奋力开拓、锐意创新、勇攀高峰,在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火箭固体推进剂、稀土分离流程、高分子热缩材料、稀土合金、稀土催化剂定向聚合、有机金属导体、聚酰亚胺、激光分离铀同位素、超高压送变电线路间隔棒、防腐防水新材料、ABS树脂、环境分析、痕量分析、科学数据库、环氧树脂、气体分离膜、激光晶体、化学修饰电极、液/液界面电化学、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络合物极谱电极过程、苯胺类导电聚合物等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领先或先进的重要科研成果。 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先后在国内建立了7套万吨级生产装置,形成4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为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建立并推进顺丁橡胶国产化、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该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火箭固体推进剂。主要推进剂品种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在我国人造地球卫星和国防建设中得到实际应用,为发展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受到国家和中央军委的嘉奖。先后荣获包括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4项。 稀土萃取分离流程。首次从生产源头出发解决了分离废渣和气体排放物带来的放射性和环境污染,革新了原浓硫酸高温焙烧工艺流程,推进了我国稀土分离产业的绿色革命,先后荣获包括1988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在内的院省部级以上成果奖8项。 高分子热缩材料。该成果成功地应用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电力、水利、通讯等领域,解决了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为建立和发展我国高分子热缩材料产业发挥了重要引领推动作用,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等多项成果奖。 为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遵循中科院“一院两种运行机制”的方针,该所于上世纪80年代末成立了新技术开发总公司,先后建立了一批开发生产实体,通过举办成果交易会、技术咨询、委托研究、联办公司等形式加强了与地方的合作,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多次受到国家、中科院和地方的表彰奖励,被誉为“应化效应”。 长春热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历经10年的艰苦创业,至1997年已发展成为具有7大产品系列、千余个品种生产能力的国内重要高分子热缩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并远销国外。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融资扩大资本等,1997年10月7日,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科院系统首家所投资企业上市公司。 在加强应用研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同时,该所注重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不断强化重点实验室建设。从1987年至1996年,先后建成了中科院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中科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与中科院化学所共建)、中科院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中科院与中石化高分子化学联合开放实验室,以及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形成了以开放实验室为核心的基础研究,以专项实验室和重大项目为主的应用研究,以及为上述研究提供支撑服务的光谱中心等研究工作新格局。 建所以来,长春应化所始终坚持把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作为我国应用化学的摇篮,曾成批成建制的向29个新兴科研机构和新兴产业输送优秀人才1200多人,作为中科院研究生重点培养基地,先后有3000多名研究生在这里羽翼丰满,分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在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上,走出了吴学周、钱保功、倪嘉缵、汪尔康、黄葆同、苏锵、董绍俊等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有22位中科院院士曾在这里工作和学习;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应化所持续加强跨世纪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批海外俊彦被引进来所,诸多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学术界崭露头角,为所的持续创新发展注入了极大的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后的20年是该所国际合作与交流长足发展的20年。研究所先后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教育和企业界建立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合作关系;承担了多项国际重大或重点合作项目;先后主办和承办了电分析化学、辐射化学、稀土光谱、稀土化学,应用化学等国际会议;包括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千余人次国外专家学者来所讲学、访问和开展交流合作;选派800多人次科研人员赴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所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走过50年艰辛历程的长春应化所,满载着沉甸甸的硕果,沐浴着灿烂的朝阳,阔步向新的世纪、新的目标高歌猛进,续写着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二、开拓奋进 再铸辉煌 六十岁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成熟、成功和事业的尾声,但对于荟萃诸多科技精英、澎湃满腔报国热情,不断催生新的成果、新的人才、新的产业和新的力量的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而言,却正值韶华,充满生机,风光无限… 2008年11月,以安立佳为所长、张洪杰为党委书记的长春应化所新一届领导班子肩负着全所职工的重托和把应化所不断推向前进的历史使命走马上任。8个月来,所领导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以居安思危、求真务实的理念,扎实有效地推进了研究所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总结了10年创新研究所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厘清了影响科学发展的相关深层次问题,全面分析了研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竞争挑战。在此基础上,形成并经职代会讨论通过了所长任期目标报告;全面接受了国家对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积极建议和承担国家、地方等科技任务,竞争经费、获奖成果、专利论文等主要科技产出有望在年内取得大的丰收,实现历史性的新突破;所地所企合作持续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和科技平台建设又获成果,在长春开发区打造的规模先进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取得实质性进展;启动了“长春应化所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制订,计划在年内完成;国家级创新团队、国际创新群体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迈出新步伐;合成楼二期和“本馆”建设、改造工程进展良好;规章制度清理修订工作成效显著,编辑完成了《长春应化所规章制度汇编(2009)》;节约型研究所建设凸显成效,一批惠及职工利益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党的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扎实推进,长春应化所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直面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迅猛发展的科技态势,直面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从创新跨越,持续发展,改革创新,和谐奋进,构建“四个一流”现代化研究所的发展目标出发,以安立佳为所长、张洪杰为党委书记的长春应化所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又规划出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贡献国家和人民为使命的新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蓝图: ——战略定位。以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坚持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科技平台和创新团队有机结合之路,围绕新材料和化学化工,拓展化学在材料、能源、资源、生命和信息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发挥综合性研究所的优势,努力建设集重大导向性基础研究、引领性战略高技术研究和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化于一体,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研究机构。 ——总体目标。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发展前沿,进一步强化前瞻性的科技布局;掌握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集成技术;取得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引领、示范及带动作用的重要创新成果;拥有多位杰出战略科学家和优秀科技拔尖人才;建设多个与国际、国内知名大学和大型企业紧密合作的研发机构,在我国资源的高效利用开发,环境的优化改善、新材料的衍生开拓,化学化工和能源技术的创新拓展,以及在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突出的竞争优势,作出具有引领带动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创新贡献。 ——科技目标。聚焦资源与环境、先进材料、新能源三大领域;重点发展稀土、二氧化碳、植物、水四类资源,奋力开拓先进结构、先进复合、先进功能三类材料和洁净能源、高密度存储、节能三类技术,不断提高研究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要科技产出上实现新的发展和新的跨越,发挥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科技平台建设目标。加强基础研究,建设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化学化工和新材料的研发,建设专项实验室;加强产业化项目培育,建设孵化器和产业化基地;加强与社会创新单元的结合,建设多种形式的合作团队,努力将长春应化所建成集基础研究基地+前瞻技术基地+产业化基地+网络型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所。 ——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建设规模在900人左右的科研、技术支撑和管理队伍,创新岗位人员发展到600人,其中研究员数量达到120人以上;5年内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选5名、培育出1~2个中科院国际创新团队、2~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建设由700名左右研究生、40名高级访问学者、80名博士后组成的流动队伍,为所的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体制机制改革目标。加强战略研究,强化科学民主决策;加强机制创新,强化科学协调发展;加强产权运营,强化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引进培育,强化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 ——创新文化建设目标。树立“奉献、主人翁、科学、团结”和“应用化学,追求卓越”的科学价值观;构建具有应化特色,激励创新,和谐奋进的文化氛围;创造有利于推进“四个一流”建设的人文环境和园区环境;完善并建立有力推进科技创新,规范科研道德、科研行为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的平台和机制建设,不断提升创新文化建设的软实力。 针对上述发展目标,长春应化所审时度势,鲜明地提出并实施了加强战略规划,优化科技布局;强化对外合作,创新科技平台;优化创新队伍,激发创新活力;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管理能力;厚实创新文化,支撑科学发展等系列新的举措,为推进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措施保证。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历史记载着长春应化所辉煌的昨天和璀璨的今天,更昭示着长春应化所更加似锦的明天。一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六十年的大幕已经开启……长春应化所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雄姿勃发,激流勇进,再铸新的辉煌,不断续写新的更加绚丽的光辉篇章! 六十岁正年轻!
三、创新跨越 持续发展 迎着新世纪第一春的灿烂朝阳,在以王利祥为所长、张洪杰为党委书记领导班子集体的带领下,长春应化所昂首跨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开启了该所历史发展中又一个崭新的篇章。 实施创新工程的10年,是长春应化所坚持把发展作为兴所强所第一要务,不断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10年;是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10年;是深层次、大力度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的10年;是创新队伍建设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10年;是科教基础设施和装备支撑能力大幅提升,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的10年;是加强与国内外创新单元合作,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的10年;是大力弘扬“奉献、主人翁、科学、团结”应化精神和“应用化学,追求卓越”价值理念,创新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10年;是党的建设持续取得新成绩,迈出新步伐的10年。 10年创新,使应化所进入了历史上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为研究所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厚积了重要基础,薄发出重要力量。 科技布局进一步优化。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在深刻剖析过去基础、现在优势和前瞻未来的基础上,该所明确了“长春应化所是一个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的战略定位;确定了“为我国高分子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为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创建,为稀土资源和植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作出不可替代创新贡献”的科技目标;规划了“把长春应化所建成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成为中科院高分子材料与稀土材料的高技术创新基地,国内外公认的高水平研究机构”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蓝图。 按照这样的目标和蓝图,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贡献国家人民为宗旨,凝练并确立了聚焦资源与环境、先进材料二个领域,奋力开拓稀土、二氧化碳、玉米三类资源,大力发展先进结构、先进复合、先进功能三类材料,将应化所在高分子材料与稀土材料方面的综合优势转化为突出优势和竞争优势,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出标志性成果,实现引领和示范作用,继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要创新贡献的“二三三”工程和科技布局,并在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创新和领域前沿三个层次上部署和实施了高性能单烯烃和双烯烃聚合物的合成、表征与加工,高性能基体树脂及复合材料,新型生态环境材料的合成与加工,有机光电与器件,稀土光电材料,稀土分离与合金化,环境检测仪器及原理研究,生物分析的基础研究,化学生物学与中药化学,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等11个重要创新项目。 围绕新的科技布局,按照“基础研究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高技术研究以专项领域建室、技术支撑集合在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的指导原则,及时启动了科研组织结构调整,为增强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工程的实施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发展。围绕科技创新,该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大力度、深层次地在用人、分配、考核评价、资源配置,高技术企业推出、科研经费投入、科技平台投资、科技产出激励、科研人员分级,以及富余人员转岗分流、后勤企业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建立起了既能保持持续发展,又能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竞争向上,和谐奋进的科技体制和机制。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稀土顺丁橡胶工业化技术、新型高效绿色稀土分离流程、二氧化碳固定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聚乳酸产业化新技术、双向拉伸聚丙烯产业化技术、高分子材料反应加工研究、有机薄膜晶体管阵列显示器、高性能聚酰亚胺、高分子复合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功能化电极界面研究、电化学分析仪器研制、稀土信息功能材料、稀土分离、稀土镁合金等方向上,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解决了一批重要的科学技术问题,开辟了新的相关领域和学科生长点,取得了一系列对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引领作用的创新成果。先后获国家、院、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国际奖51项;被SCI收录论文3300多篇,1998~2007年10年间被SCI引用论文篇次位居全国科研机构第4位;申请专利1000多项、授权近600项,专利申请、授权数持续位居全国研究机构前列,为改造我国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继续作出了重要创新贡献。 与创新单元的联合合作持续推进。从顶层设计入手,规划了“巩固发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已有基础,加速向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延伸”的所地所企合作新战略;先后与吉林、辽宁、内蒙古、浙江、江苏、山东、长春、杭州等20多个省市,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长春一汽、浙江海正、杭州化研、山东威高、吉林大学等百余家大中型国有和民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共建了长春应化所杭州分所、3个官、产、学、研产业化创新联盟和多个研发中心、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培育和发展出稀土顺丁橡胶、聚乳酸树脂、二氧化碳共聚物、稀土镁合金、结构泡沫芯材、聚碳酸酯、聚乳酸纤维等一批“万、千、百”吨量级的高技术产业群,创新开拓出一系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形成了东北、山东、长三角网络型所地所企合作新格局。仅2007年和2008年两年,该所所地所企合作的销售收入就达近百亿元,利税6.7亿元,经济效益涉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70多家企业,在中科院研究所中位居前列,先后多次荣获中科院省市、企业合作一等奖。 高技术企业社会化成效显著。在推进高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同时,该所不断深化所办公司企业的改革,大力促进与社会优势资源的优化组合。2001年重组了长春应用化学科技总公司,之后对13家所属公司进行了废业、停业、股权处置和大部、全部股权转让。 在准确把握高技术企业发展规律,深刻思考如何在社会大循环中实现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于2002年4月和2006年5月,两次对“长春热缩”的股权实施了战略转让,获收益2亿多元。目前,应化所还持有2140万股,占总股本的2.11%,成为中科院系统高技术企业社会化的典型案例。 创新基地和科技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2000年3月至2007年3月,高分子物理与化学、电分析化学、稀土化学与物理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先后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至此,该所3个院级重点实验室全部建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该所在更高层面上强化基础研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联合合作提供了重要创新基地,大幅提升了所的地位和影响力;2004年4月,与国家科技部,吉林省共建了我国北方唯一的质谱技术基地“长春质谱中心”,使该所成为拥有光谱和质谱2个国家级研究中心的科研所,进一步增强了所的技术支撑能力。同时,自1998年以来,先后自主建成了高分子聚合、高分子加工、稀土镁合金等3个研发基地和有机光电与器件、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先进高分子复合材料等3个研究中心,为推进科学研究向技术集成和规模产业化发展,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平台基础。 创新人才和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的指导思想,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和新举措,使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素质大幅增强,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代际转移顺利完成。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目前,该所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分别达7人、22人和28人;“光电功能高分子与塑料光电子学”、“高分子复杂体系多尺寸结构及其行为”两个研究群体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2人分获吉林省和长春市首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8人担任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研究生规模达630多人;先后有8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入选中科院5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荣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多人获各种冠名的研究生奖学金,形成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队伍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国际合作与交流得到长足发展。先后成功地举办了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电分析化学、稀土化学与物理等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开展了具有应化所学术活动品牌的“应用化学系列讲座”;建成了中俄稀土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与多个国家的国际著名公司合作开展了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功能化聚烯烃的应用、尼龙46聚丙烯的制备、聚合物的发展趋势、蓝光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等科研项目;先后荣获国际奖4项;多人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一批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相关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重要科教组织负责人在内的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先后来所访问和开展学术交流,有效提升了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基础设施和支撑条件大幅增强。在这10年中,该所不断加强科研、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使园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断加强科技装备建设,使所重点领域的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某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所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支撑。 创新文化建设成绩斐然。在坚持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该所持续加强和推进创新文化建设,产出了一批在全院具有影响和示范作用的文化成果,使贡献国家、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制度建设持续发展,广大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创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新局面。2003年5月,该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的荣誉称号。 岁月如歌,春华秋实。长春应化所60年的历程艰苦卓绝,60年的发展令人瞩目,60年的奋斗可歌可泣,60年的成就硕果辉煌。 当走过60年艰辛开拓、创新发展的长春应化所蓦然回首时,身后已是金黄的一片:先后取得科技成果1200多项,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荣获科技成果奖446项,其中国家奖58项、院省部级奖388项,发表科技论文12000多篇,申请专利1400多项、获权700多项,编撰专著和译著200多部;先后5次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嘉奖、20余次被院省部级授予各类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