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的转型之路很特别。一些城市在努力寻求产业结构从“重”到“轻”的转型,而营口却反其道而行之:曾经的轻纺工业名城挺起了“工业的腰杆”。
一个城市走何种转型之路,关键要从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出发。营口的转型印证了这个道理。历史上,营口是一个典型的轻纺工业城市,洗衣机、钢琴、棉纱、饮料等产品闻名遐迩,重化工业相对薄弱。随着轻纺业的收缩,遵循临港布局重化工业项目的趋势,营口将沿海港口作为重新振兴的跳板,大力发展沿海重化工业,走出了一条由“轻”到“重”、轻重融合的转型之路。
营口市拥有海岸线96公里,一市三港区是它的最大优势。营口港现拥有营口、鲅鱼圈、仙人岛3个港区,是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全国沿海14个主枢纽港之一,拥有59个生产性泊位。今年营口港的吞吐量将达到1.7亿吨。
港口优势和沿海重化工业的发展,使营口成功跻身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主轴”城市。《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进一步提升大连的核心地位,强化大连—营口—盘锦主轴。三大“主轴”城市,营口位居其一。在辽宁沿海29个重点发展和支持区域中,营口占据了5个,分别是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辽宁船舶工业园、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营口大石桥有色金属工业园。目前,营口的这5片区域汇聚了一批牵动力强的“重量级”工业项目,并有力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今年上半年,营口市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经济规模跃居全省第4位。
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的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与主城区相连,意欲通过与主城区的共同发展,打造未来营口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增长区域。随着台湾富士康集团、中国五矿集团、中冶京诚以及澳大利亚阿斯创钛业等企业的进驻,昔日的荒地和废弃的盐田上,一个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的经济先导区雏形初现。仅今年上半年,沿海产业基地落实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10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1个。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依托30公里海岸线建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总投资380亿元的中国精品钢生产基地坐落在这里,一期年产650万吨、二期年产1300万吨精品钢材的鞍钢鲅鱼圈钢铁厂已于去年7月正式投产。位于市区西部的辽宁船舶工业园则树起“造大船”的旗帜,改写了营口从未建造过万吨级船舶的历史,目前已经形成60000吨以下级船舶建造能力。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与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鲅鱼圈港区相邻,这里将构筑起三个板块:港口板块、石化产业板块、白沙湾黄金海岸旅游板块。以三大板块为框架,以原油码头和LNG码头为支点,仙人岛能源化工区重点发展芳烃、乙烯及上下游产业,重交沥青及配套产业。目前已经实现了与中海油的对接。在建的储罐项目、储运工程、重交沥青三大项目投资达8.2亿元。营口大石桥有色金属工业园位于营口沿海产业带的核心地段,重点发展以铜深加工为中心的有色金属产业,同时为化工、机械、装备制造预留空间。
随着一批“重量级”重化工业项目的落户和加速推进,随着城市产业布局进一步向大海靠拢,营口轻纺城的传统形象为之一变。如今,营口城市名片上有了两个崭新的称谓:沿海港口城市、重化工业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