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产业综述
:“风光”无限大陇原 甘肃能源建设60年剪影
2009-09-15 00:00

能源是一个包括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摘自《大英百科全书》

一、.古庙记忆

玉门。1938年冬。戈壁滩白雪覆盖,驼队在雪野上艰难行进,叮咚作响的驼铃回响在寂静的雪原。

驼队里有位41岁的中年人,他就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先驱孙健初。与他同行的还有玉门油田最早的开拓者严爽等9人。

孙健初是我国杰出的石油地质学家,早在上世纪30年代,这位立志实业报国的热血男儿,曾三出嘉峪关,西至玉门,寻找梦中的油田。

早在1700多年前,在西晋文学家张华编纂的《博物志》中,就有玉门出产石油与天然气的记载。到清朝末年,尽管人们已经对石油及天然气价值有了充足的认识,但认为玉门“地处穷荒大陆,运机与售均不便,大利之兴非其时也”,因而长期未予开采。民国时期,也曾有地质学家去玉门进行地质调查,但仍没有任何下文。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外来入侵和内战纷扰,石油似乎并不是当权者优先考虑的问题。1935年孙健初曾前往玉门探油,但遭到地方军阀阻挡。锲而不舍的孙健初四处奔走,终于得到勘查许可。1938年12月23日,孙健初一行骑着骆驼直奔玉门老君庙,中国石油史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老君庙,这个甚至在《辞海》中都有一席之地的小庙,见证了甘肃能源工业的兴衰荣辱。当年在石油河上挖坑采油的“油娃子”们,为祈求神灵保佑,于清朝同治二年修建了一个供奉老君爷的小庙。站在百年老庙前,孙健初发出了这样的预言:“这里是煤油将来之希望。”

老君庙之行使孙健初们梦想成真。他们拿出了一份详细的勘探报告,呼吁当局“盼钻采工作,从速进行,以期该矿早日建成。”

1939年3月27日,是中国石油工业值得永久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老君庙1号井喷出了黑亮的原油。

共产党人与玉门油田的开采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油田开采之初,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从团结抗战大局出发,对老君庙油矿的开发给予有力的支援。周恩来亲自批准从延长油田抽调2台钻机和20名技术工人,支援玉门油田的建设。

尽管玉门油矿开采时间最早,但由于技术落后、设备简陋,产量十分有限,加上战乱不断、时局不稳,油田产能规模一直很小。从1938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11年间,仅开凿48口油井,生产原油不过50多万吨,年均出油不到5吨。

新中国成立后,“大利之兴非其时”的时代一去不返!新中国百业待兴,石油大兴正逢其时,“一五”期间,玉门就已成为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初期,玉门油田产量占到全国90%以上;上世纪60年代,其产量也占到全国的51%;昼夜轰鸣的钻机,将源源不断的石油送往祖国四面八方,为年轻的共和国提供巨大的能量。不仅如此,玉门还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的石油技术骨干。截至1988年,玉门油田累计抽调7.2万名职工和2100台套设备,支持全国50多个油田和炼油厂的开发建设,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著名诗人李季写道:“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玉门石油人就像种子一样撒遍祖国各个油矿油厂,为祖国石油工业催开万千花树,衍生丰硕果实。

王进喜就是千万玉门石油人的杰出代表。1958年9月,他的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来到大庆油田,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世纪之交,王进喜的名字与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李四光、毛泽东、邓稼先、邓小平、袁隆平等人的名字写在了一起,被选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永久地写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历经70年开采,今天的玉门油田产量逐渐下滑。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石油人已经做好二次开发的准备,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老油田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贫油”终结

106年前,陕西大荔人于彦彪与德国人合作开采陕北石油。两年后,清政府在陕北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石油开采企业——延长石油官厂,即后来的延长油矿。1907年当局请日本人佐藤弥市朗在延长打了一口油井,揭开了中国以工业方式开采石油的历史扉页。 

 延长油井出油甚少,日产原油仅1吨多。但仍引起国外关注。很快,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悄然而至,而不久又悄然撤走。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这里的石油资源太贫乏了。1920年,美国人再次来到西北,洋人的地质锤在晋、陕、陇等地“敲打”了好几年,还是没听到地层下油海的涌动声。美国人彻底失望了,临走时撂下了一句话:中国石油储量极其贫乏——“贫油论”由此产生,并在此后几十年间大行其道,成为不可触碰的定论。

新中国石油人不信邪,地质学家孙健初说,陕甘盆地“极有产油之望”;地质学家李四光说:“中国有油,中国西部更有油。”出生在庆阳正宁的地质学家赵元贞说:“庆阳的地下有一个大油矿。”

中国地质学家的预言终于在陇东高原成为现实! 

 时隔37年,也就是1957年,陇东的沟岔河谷里,又一次响起了地质锤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但这一次拿着地质锤的不是洋人,而是共和国第一代石油勘探队员。在庆阳,他们发现了8个油层构造,并在环县南边的曹渠子钻了第一口基准井;在环县洞沟沙井子浅探井中,他们还找到了白垩系油砂。这一重大发现,印证了中国专家的学说,为国家在陕甘宁盆地、在陇东勘探石油奠定了基础。

1969年12月初,玉门油田派出的第一批建设者开进庆阳县。1970年2月,春节刚过完,5台钻机在数百名油田建设者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开进陇东。

高高的钻塔竖起来了,轰鸣的机声回响在环江两岸和柔远河谷——1970年8月7日,位于华池县城南庆3号井,终于从侏罗系地层喷出了黑色的原油!捷报传来,万众欢腾。随后,喜报频传:华参2井出油;庆1井出油;庆2井出油;长7井和长10井出油……到1971年5月,庆阳地区境内已有6口油井先后出油,甘肃庆阳,成为新中国建设最新最美的“加油站”。 

 长庆桥头长歌起,庆阳崖畔庆丰年。长庆油田历经40年光辉历程,油井数量不断增加,产能规模日益扩大。面对骄人业绩,长庆人并没有停止探寻的脚步,2000年他们再次揭开了寻找新矿的大幕。在45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勘探终究取得重大突破:一个储量规模4亿吨的石油“新大陆”——中国石油近十年来找到的第一大油田——西峰油田浮出水面。 

 到2003年,长庆油田在庆阳探明含油面积500多平方公里,总资源量达28.47亿吨。目前已探到的40多个油层,探明程度仍不到总量的十分之一;2003年以前30多年采出的原油,只占开采储量的一成多一点。

“贫油论”从此破灭,中国“贫油”的帽子被自豪的石油人甩到了太平洋!

三、煤海春潮

石油与煤炭,一个是液体,一个是固体;一个由古代海洋、湖泊生物演化而成;一个由古代植物演变而成。尽管形态、构成不同,但都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甘肃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国内煤炭蕴藏量超过1000亿吨的省区之一,预测储量为1855亿吨,居全国第6位。2004年底统计表明,全省共有各类煤矿485处,全省14个市州,就有10个市州产煤、几乎一半的县区都产煤。 

 尽管甘肃开采煤矿的历史久矣,但发展十分缓慢。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省没有一对正规矿井,只有阿干镇、窑街等处有一些独眼小矿窑。小煤窑全部采用原始落后的开采方式,劳动条件极为恶劣,恶性事故时常发生,资源浪费严重,产量很低——1949年,甘肃第一煤矿厂(原阿干镇煤矿)只生产原煤17700吨。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煤窑焕发出青春的光彩。新中国成立60年来,甘肃煤炭工业迅猛发展,成就喜人。窑街煤矿是我省最早的大型煤矿之一。在半个多世纪漫长的岁月里,产量逐年快速递增,上世纪60年代煤产量过100万吨,70年代达到200万吨,80年代突破300万吨。进入90年代,在部分矿井报废、生产能力衰减的前提下,经过技术改造、挖潜增效等手段,产量仍保持在351万多吨的高位。进入新世纪,改制后的窑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如虎添翼,产能规模达到500多万吨。

与有着悠久历史的窑街煤矿相比,华亭煤业、靖远煤业后来居上,发展迅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举措,3家煤炭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先后跻身全国煤炭工业百强企业,成为全省煤炭行业的“龙头”。2005年,靖远煤业重组长风特电上市,打开了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渠道,公司实力得到提升。

2004年12月,一个激动人心的喜讯悄然传开——老区庆阳发现大煤田。据测,庆阳市七县一区1.9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内,煤炭资源预测储量2360亿吨,其中煤层埋深千米以浅的190亿吨。

新煤田的发现,给这方土地带来新希望。2008年12月18日,国家对矿区总体规划进行评审。宁正煤田开发由此揭开序幕。

宁正煤田是我省煤炭开发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大的规划,对甘肃未来的能源发展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丰富的煤炭资源,吸引了国内众多大型企业的目光。在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下,甘肃煤炭业表现出空前的开放姿态,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力求做大做强。2007年6月18日,正宁南部煤田南矿区采矿权拍卖会举行。华能集团、京能集团、徐州矿业、华亭煤矿等10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齐聚一堂,参与正南煤田南矿区竞拍,创出47.5亿元的拍卖“天价”。 

 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产业链条得到延伸,以煤为主、煤电联营、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煤电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今年底,我省最大的煤化工项目——甘肃华亭中煦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将建成;与此同时,窑街煤电公司30万吨甲醇、20万吨二甲醚大型煤化工项目以及平川地区、庆阳地区和华亭矿区煤制甲醇等项目,也都在积极推进。

四、万家灯火

21世纪第一个春天,在甘肃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一对普通农民的婚礼成为当地人传扬的头号新闻——泾川县玉都镇郭家嘴村枣卜湾的“光棍大哥”刘喜生,把一位川里的丫头娶进了门。说来让人感到新奇,促成这桩姻缘的不是能说会道的“媒婆子”,而是能发出光亮的“灯泡子”。

电灯亮了,婚事成了。那些生活在大山深处、大漠草原的居民们,就因为有了电,成了多少好事,圆了多少美梦!

一个个无电乡、一个个无电村、一个个无电户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告别煤油灯,由此而产生诸多相关新闻,成为传媒的报道热点。甘肃电力建设在人们的热切期盼和关注中,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又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甘肃电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至今已有百年光阴,然而发展缓慢。清朝末年到民国四十多年间,全省有兰州、天水、玉门、山丹4个小电厂。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电力建设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先后建成西固热电厂和刘家峡、盐锅峡水电厂等一批大型电源建设项目,“水火”并举,“水火”共济,电力充裕,装机容量大幅增加,成为西北乃至全国电力工业的耀眼明珠。

刘家峡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1969年3月29日,电站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1974年,这座在特殊年代修建的、当时名列亚洲第一的大型水电站,历经16个春秋,终告全面竣工!

“七五”期间,甘肃电力供应发生重大变化,电力短缺困扰着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改革开放后,甘肃电力开始了新一轮建设高潮,先后建成靖远电厂、兰州第二热电厂、靖远电厂二期、大峡水电厂、小峡水电站、平凉电厂等电源项目。 

 相对于电源建设而言,甘肃电网建设欠账太多,破旧不堪。1998年以前,全省农网线损率平均高达28%,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以上。高线损不仅给电力部门造成巨大损失,也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当时全省农村电价每千瓦时平均在1元以上,个别地方达到2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民每年为此要多交1.3亿至1.5亿元。

1998年至今,电力部门斥资数百亿元对落后破旧的城乡电网进行大规模改造。这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电网改造工程,涉及全省所有市、地、州、县和乡镇,2001年到2007年短短几年间,甘肃全境先后实现乡乡通电、村村通电和户户通电。

一个个无电乡、无电村、无电户结束了无电历史,而对于原来已经通电却因电价过高、用不起电的农村群众来说,规模空前的农电网改造工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电”。在河西、陇东等粮食主产区,电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农田灌溉,农民饮水,基本上靠“电”吃饭。而农村电价过高,许多农民交不起电费,电灯、电视大多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农村电网改造使城乡电网实现“同网同价”,农民不仅用上了电,而且用得起电。 

 华池县山庄乡老爷岭是个缺水出了名的地方,当地有句顺口溜:“老爷岭上转一圈,吃饭容易喝水难。”农电改造工程到了这里,家家拉电灯,户户打“电井”,乡亲们吃水再也不用套上牲口跑到几里外的沟岔里驮了。老乡们感慨万千,又编了段顺口溜赞美今天的生活:“翻身不忘共产党,吃水全靠电帮忙。”

如果说乡村电网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那么,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则是一条宽阔笔直的“电网高速公路”——国内首个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率先在甘肃揭开神秘面纱。这条我国电压等级最高的输变电线路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翻开崭新的一页,为中国电网发展的大提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风光”正好

地下储藏的油田、煤炭,为甘肃储存着巨大的发展能量。鉴于此,甘肃确定了建设能源大省的战略目标。

然而,地下矿藏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万宝箱”。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200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构想,长期带给甘肃难堪与痛楚的“风”与“光”,转眼变成了人们争相宠爱的宝贝!

12年前,在离玉门镇不远的戈壁滩上,矗立起几架高高的“风车”,随着巨大叶片的转动,一项纪录由此诞生——甘肃开发利用风力发电实现零的突破!

4台3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是甘肃最早建设的试验性风机。人们不会想到,相隔12年之后,风力发电已成为甘肃炙手可热的投资项目。据悉,今年我省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将突破200万千瓦;而明年计划建成投产的516万千瓦风电项目也已全部落实。甘肃的目标是: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在电力家族中,太阳能发电作为清洁能源备受推崇。早在1984年,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向我省赠送了一套太阳能光电装置,太阳能发电首次在甘肃出现。尽管太阳能发电受到技术、成本等因素影响,但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太阳的追求。

甘肃是全国第二大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达4800~6400兆焦耳/平方米。据测,我省年太阳能总储量为72万亿千瓦,开发潜力巨大。

2008年12月19日,我国第一个荒漠化并网型光伏电站——大唐武威太阳能电站,在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武威市城东科技示范园区建成投产;时隔仅仅2个月,甘肃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特许权招标获准通过,这项总投资约5亿元的工程建成后,年均发电量将达到1637万千瓦时。而在此前,敦煌已分别在玉门关、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等旅游景区建成了总装机容量7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和光电100千瓦、风力发电100千瓦的风光互补发电站。

无疑,甘肃能源建设在经历60年飞速发展之后,又面临一次大提速的历史机遇。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甘肃能源业,将为祖国建设和甘肃发展,谱写美好的乐章! 

 60年,是一个将婴儿变成老人的过程。然而,对于甘肃能源工业来说,却正是焕发蓬勃朝气、张扬旺盛生命的青春时代!

数字链接: 

 △从1938年到1949年,全省石油总产量生产原油50多万吨,年均出油不到5吨;去年,长庆油田原油产量295万吨,年产油气当量历史性地突破2500万吨。

△1949年,全省原煤产量仅有16万吨;去年,我省原煤产量突破4000万吨,增长250多倍。

△清朝末年到民国的四十多年间,全省总装机容量不过2662千瓦,实际发电仅有1800千瓦时。去年,全省装机容量1496万千瓦时,省内售电量达529.22亿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前甘肃风电利用为零。今年底全省风电装机容量将突破200万千瓦。

△新中国成立前甘肃太阳能利用为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我省安装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总容量约3.8兆瓦;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广泛推广,每年可节省能源折合标准煤约10万吨。 (记者 陈华)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