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占晋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1952年为78.6%,2008年为3.8%;1952年晋城全市生产总值为0.78亿元,2008年达到52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8倍。
一个数字显示了一条轨迹,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晋城历史:一部由农耕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是一部综合实力飞速提升的历史。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郭治琛(市统计局局长):晋城6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历程。60年来,晋城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掀开了晋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60年前,刚刚解放的晋城,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全市经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目标,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导。1952年,全市生产总值仅0.7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为0.07亿元,仅占生产总值的9.1%,人均GDP仅72元。随后的几十年间,晋城的工业是“五小工业”唱主角,农业一直是经济的第一大支柱,小农经济特点明显。
改革开放后,晋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煤炭开采业的兴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晋城逐步建立起了以煤炭、冶铸、电力、化工等为支柱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总量以两位数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27.5亿元,相当于解放初期1952年的108倍,比1978年增长23倍,比建市初期的1985年增长11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680元,分别是1952年的54.3倍和1978年的19.3倍。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全市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11.1%的速度增长,比改革开放前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出5.2个百分点。1987年,实现了全市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1993年,又提前7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进入新世纪后,晋城经济发展步入了全省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行列,处在全省经济列车第一节车厢的位置,并跨入全国经济百强市,经济发展跃上了新台阶。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
高前进(天泽集团办公室主任):以前晋城给人的印象是傻大黑粗的煤铁城市,而现在是绿色的太行明珠。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煤炭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电力、煤化工产业发展壮大起来,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加大,服务业、旅游业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生活,晋城的经济结构正在日趋合理,多元化产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晋城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五小工业”为主导。改革开放后,我市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国民经济整体布局和增长结构都得到了有效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农业得到大力加强的基础上,随着工业、金融、科技、文教、信息、咨询和社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农业比重不断趋于下降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升的合理化演进过程,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952年为78.6︰10.5︰10.9,1978年演变为27.5︰55.6︰16.9,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8︰64.0︰32.2,与1952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74.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5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21.3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市通过关小改中建大,煤炭业规模度、集中度和现代化开采水平都得到极大提升;传统冶炼业注重提高规模和科技含量,产品上档升级,市场竞争力增强。在此基础上,我市积极延长煤炭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电力、煤化工产业,变输煤为输电输肥,煤炭的深加工能力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电力、煤化工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使这些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在方便人民生活,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全市经济结构的日趋合理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张建忠(市经委主任):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走出了一条由大到强、由传统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为晋城市建设经济强市、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49年晋城境内各县工业总产值仅0.1亿元,1978年为4.4亿元,到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603.2亿元。1978年,晋城境内各县全部工业提供的增加值仅3.14亿元,经过30年的发展,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猛增到312.1亿元,年平均增长16.6%。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9.1%提高到2008年的59.1%,表明工业经济拉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实力显著增强。
建国后,晋城工业产品初级,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市下大力气培育、扶持名牌、骨干拳头产品,带动了全市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煤炭产业通过“关小、改中、建大”,加快建设骨干矿井,2008年,原煤产量达8611万吨,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31.5倍和8.3倍。
化肥产业在计划经济小氮肥生产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规模扩张产品升级,一批高浓度氮肥项目投产达效,一批以甲醇、二甲醚、煤转油等为代表的新型煤化工项目也全面开工建设并陆续投产运行,2008年,全市化肥产量(折纯)达191.1万吨,比1978年增长82.1倍,年平均增长15.8%,一举成为全国化肥重要产地,煤化工产业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新兴支柱产业。冶铸产业上档升级,一批300立方以上的高炉建成投产,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离心球墨铸管、高档汽车配件等铸件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得到普遍认可。电力产业随着阳城电厂的投产发电和晋煤集团寺河瓦斯发电厂的并网发电,全市电力工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发电量由1978年的5.9亿千瓦时增加到194.4亿千瓦时,电力工业作为晋城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稳固。
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工业经济效益也在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晋城规模工业营业收入由1979年的3.74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685.01亿元,年平均增速达19.7%;实现利润由0.92亿元增加到110.86亿元,年平均增长18.0%,实现利税由1.17亿元增加到162.43亿元,年平均增长18.5%,工业经济成为拉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强大引擎。
记者感言: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最重要指标。60年间,我们的生产手段不断改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财富快速积累,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事实雄辩地证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们一切问题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