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产业综述
钢铁有色兼并重组意见年内发布
2009-09-08 00:00

钢铁有色兼并重组指导意见年内发布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陈燕海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原材料工业座谈会上表示,工信部正在编制鼓励、支持和引导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并力争年底前发布实施。

他表示,工信部已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7部门开展了工作,争取与工信部制定的鼓励兼并重组意见相配套,年底前发布实施。兼并重组是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工信部目前正努力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力求有所突破。

据了解,今年以来,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作用下,原材料工业逐步走出低谷,呈现出产量增长、价格回升、效益好转的良好态势,保增长取得明显成效。但陈燕海指出,原材料工业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复杂,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企稳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生产经营再次出现被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譬如,国际需求短期内难以恢复,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不足。此外,产能过剩也存在加剧之势。2008年底,我国钢铁、电解铝、化肥、水泥、平板玻璃等大多数原材料领域,均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随着市场价格的回升,一些闲置产能在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盲目启动,对脆弱的市场供求关系造成冲击,使调整结构、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陈燕海表示,将坚决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要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环境监管,严格依法依规供地用地,实行严格的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建立信息发布制度。目前,工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抑制钢铁行业重复建设、促进钢铁行业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他还透露,要研究制定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分类细则,鼓励高端产品出口,限制一般加工产品出口。针对部分石化、钢铁、有色产品进口增加过快的问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采取反倾销等贸易措施。要下大力气规范铁矿石进口秩序,引导铁矿石流向,推动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和淘汰落后。(证券时报 周宇)

国进民退山东钢铁跃居榜眼

聚焦山东钢铁整合

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之间持续了近一年之久的并购大戏终于尘埃落定。9月6日,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这标志着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山东钢铁终于如愿将日照钢铁“迎娶过门”。

根据协议约定,双方以共同向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增资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山东钢铁以现金出资,占67%的股权;日照钢铁以评估后的净资产入股,占33%的股权。

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双方资产重组与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也标志着山东钢铁产业由内陆向沿海转移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这对于加快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促进山东钢铁产业调整振兴,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区三带”发展格局,打造以日照精品钢铁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目前,日照钢铁赢利能力已超过同在山东钢铁旗下的济钢、莱钢,重组完成后,日照钢铁成为山东钢铁最为赚钱的一块资产。由此,山东钢铁将山东主要钢铁产能纳入麾下,终于实现了3000万吨大钢的梦想。根据山东钢铁整合下一步规划,山东钢铁将对日照钢铁、济钢、莱钢进行限产、淘汰落后产能,腾出2000万吨钢铁产能在日照投建精品钢铁基地。

随着山东钢铁集团与日照钢铁集团签约,一个堪称“巨无霸”的企业巨头由此诞生。根据2008年中国钢铁产量排名,重组日照钢铁后,山东钢铁的产量将达到2931.29万吨,仅排在宝钢(3544.30万吨)和河北钢铁(3328.39万吨)之后,成为名副其实的“榜眼”。

根据刚刚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在钢铁企业中,宝钢以2468.39亿元排第1位,河北钢铁集团以1670.33亿元排第2位。山东钢铁的营业收入为1205.05亿元,日照钢铁为471.87亿元,相加之后达1676.92亿元,将超过河北钢铁集团,居第2位。

产业动向

国内或将掀起新一轮产业整合潮

山东钢铁正式“收编”民营的日照钢铁,产量和营业收入一举跃居国内次席,这跟产业“做大做强”的整合方向密不可分。产业观察人士牧石认为,以此山东钢铁收购事件为先导,国内将会掀起新一轮的产业整合风潮。而据有关人士透露,近日钢铁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青岛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原材料工业座谈会,工信部正在牵头编制鼓励、支持和引导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

日照将成精品钢铁基地

在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签订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之后,山东钢铁业一举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二”。此前,山东钢铁对日照钢铁垂涎已久,但由于种种原因,并购日照钢铁的过程颇为不顺。据悉,今年上半年,山东钢铁旗下济南钢铁和莱芜钢铁共亏损13.62亿元,而日照钢铁凭借临港优势却实现净利润约18亿元。

联合金属分析师张平告诉记者,日照钢铁此前一直排斥山东钢铁的收购,在有关部门的强力主导下,这宗生意才得以完成。

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东钢铁为何对日照钢铁志在必得,因为目前前者的生产基地都处于内陆,按照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布局沿海将很大程度上节省成本。

山东钢铁日前也表示,将在日照建设临海钢铁精品基地,内陆地区一律不再核建新增生产能力的项目。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的资产重组,对于加快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促进山东钢铁产业调整振兴,打造以日照精品钢铁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举足轻重。

产业重组意见或近期出台

与山东钢铁大整合相呼应的是,昨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陈燕海透露,工信部正在牵头编制鼓励、支持和引导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

“这两项工作是钢铁、有色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要求我部牵头完成的任务。已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7部门开展了工作,争取与部委制定的鼓励兼并重组意见相配套,年底前发布实施。兼并重组是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我们正努力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力求有所突破。”

此外,8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其中有七个属原材料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多晶硅、煤化工、化肥)。

陈燕海认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环境监管、严格依法依规供地用地、实行严格的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建立信息发布制度。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抑制钢铁行业重复建设、促进钢铁行业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观察

重组日照钢铁是大势所趋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一直以来难以令人乐观。2008年,中国10大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产钢总量的42.5%,较上年仅提高5.71%。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报告显示,2009年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而同期,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20%左右。

这些数据对于钢铁大省山东来说,说明整合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山东省极力推进省内的钢铁重组,2008年3月,济南钢铁集团、莱芜钢铁集团等企业合并成立山东钢铁集团,注册资本100亿元。与此同时,山东政府表示,将在日照建设临海钢铁精品基地,内陆地区一律不再核建新增生产能力的项目。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的资产重组从此被纳入政府规划,这对于加快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促进山东钢铁产业调整振兴,打造以日照精品钢铁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举足轻重。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9月6日签订合作协议,民营日照钢铁由此成为国有山东钢铁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山东钢铁大重组完成“国进民退”。合作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山东钢铁产业由内陆向沿海转移战略迈出重要一步。

山东大学的魏建教授称,此次重组不能简单视为“国进民退”。他说,民营企业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其劣势。仅靠日钢自身发展,虽然目前是盈利的,但很难实现快速滚动发展。从中国钢铁产业布局来看,发展临港钢铁产业是个趋势。就山东而言,无论济南钢铁还是莱芜钢铁,均受限于地域与资源,整合日照钢铁,可以实现要素资源的集约化发展。重组以后,日照钢铁所具有的优势资源,也将为重组后的山东钢铁提供支持。(南方日报 胡剑龙)

巨亏山钢重组盈利民企 日钢网友称是“国进民退”

山东钢铁6日与日照钢铁签订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标志着山钢集团与日钢集团的资产重组与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由于重组方山钢集团是巨亏的国企,被重组的日照钢铁则是赢利的民企,由此引发出颇多争议,这一重组也被众多网友当成是一次典型的“国进民退”。

据工信部网站昨日发布的消息,由于原材料工业产能过剩加剧,兼并重组将是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陈燕海表示,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目前正在最后制定中,将争取在年底前发布并实施。

山钢吞并日钢杀入行业三甲

据央视报道,山东钢铁集团6日与日照钢铁控股集团签订了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根据协议的相关约定,双方共同向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以增资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山钢以现金出资占67%的股权,日照方面则以其经过评估的净资产入股,占33%的股权。两家钢铁企业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的签订也标志着山东钢铁企业由内陆向沿海转移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

随着山钢集团与日钢集团签约,一个堪称“巨无霸”的企业巨头由此诞生。重组日钢后,如果只是简单地把现有的数据相加,山钢将杀入全国钢铁行业三甲。根据2008年中国钢铁产量排名,重组日钢后,山钢的产量将达到2931.29万吨,仅排在宝钢(3544.30万吨)和河北钢铁(3328.39万吨)之后。而根据刚刚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在钢铁企业中,宝钢以2468.39亿元排第1位,河北钢铁集团以1670.33亿元排第2位。山钢的营业收入为1205.05亿元,日钢为471.87亿元,相加之后达1676.92亿元,将超过河北钢铁集团,居第2位。

虽然协议指明山东钢铁以现金方式出资,但对出资数额双方都讳莫如深。山钢董事长邹仲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还不确定出资多少现金,因为资产评估还没有结束,现在只是一个框架协议。日照钢铁方面除对6日已正式签约进行确认之外,没有对重组的具体对价透露信息。

重组引发国进民退之争

由于重组方山钢集团是巨亏的国企,被重组的日照钢铁是赢利的民企,因此在签订协议之前就引发了诸多争议。据新闻晨报此前报道,在凤凰网的调查中,逾八成网友认为这是一次典型的“国进民退”,并支持“重组应该遵从市场规律”的观点。

据了解,山钢集团是去年3月合并济钢和莱钢后成立的。不过,山钢集团成立后,似乎并没有达到“1+1>2”的效果。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山钢集团的集团化运作进展缓慢,资源与业务整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上半年,该集团钢铁主业的多项指标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

尽管“巨亏国企重组赢利民企”的案例引发民间争议,不过银河证券分析师孙勇认为,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以国有钢铁行业龙头为主,民营企业发展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不过他认为,在国营钢企整合民营企业时,中间存在股权定价问题,民营钢企要价可能更高一点。

据投资者报报道,在清理过剩产能引发的整合过程中,民营企业大多都扮演了被整合者的角色。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也不管是亏损还是盈利。除钢铁产业外,煤炭业的重组也大刀阔斧。据了解,整顿小煤窑过后,山西煤炭企业数量将从2200个减少到100个左右,矿井数由2598个压缩到1000个,原则上企业规模不得低于300万吨,小煤矿将被彻底取缔。同时,航空业也在进行兼并重组,而前不久上海、浙江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方面也出现了“清退”民资的例子。

产能过剩加剧兼并不可避免

工信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达到1.9亿吨,水泥、铝冶炼、在建氧化铝、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同样面临过剩挑战。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的教授袁钢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05年开始,国家就已经对产能过剩发出预警。那时的过剩是因为国家鼓励非公资本大量进入投资领域,民间投资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以钢铁行业为例,2002年时,国内的粗钢产量只有1.8亿吨,其中民企产钢3000万吨。2007年,国内粗钢产量跃升到4.9亿吨,其中民企产钢2亿多吨。5年中,国内钢铁的增量2/3来源于民营钢铁企业。“这是第一次由民间投资主体投资热而引发的产能过剩。”

民间资本之所以不顾市场饱和的风险“扎堆”投资,是因为无论是钢铁、水泥行业还是电力系统,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供给不足。同时,这些行业过去也都是民间资本不得门而入的垄断领域,这些行业对地方政绩拉动巨大,一旦放开,地方政府自然就会将民资引进这些领域,相关项目层出不穷,而且不少项目都处于隐形状态。

近两年,经济衰退使得过剩的产能已经没有了“出口”,但产能还在迅速积聚增长。去年钢铁行业产能已经达到6.6亿吨,出现1.6亿吨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资本不宜盯住过剩产能的行业,政府更不应为了政绩诱导民资进入这些领域,而是想办法另寻它路,跳出这个怪圈。(信息时报)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