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产业综述
专家解读区域发展战略之六——新基地 强动力 大发展
2010-04-02 15:08
       在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省委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标志着甘肃未来发展将建立全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我省地域面积广阔,若仅仅依靠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的中心带动,难免产生辐射带动幅员狭小和动力不足的难题。因此,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和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两大新基地,实现“两翼齐飞”,是为“工业强省”和全省发展注入强动力的重大举措。这既能促进东西两翼的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更能为全省经济增添新的经济增长极,从而推动全省的大发展。
  新基地建设拥有雄厚的资源基础
  河西走廊地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一是风能资源非常丰富,其理论储量约2亿千瓦,占全省的85%,仅酒泉市初步测定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就在4000万千瓦以上。二是太阳能资源十分丰裕,这里的瓜州、玉门太阳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为全省最高值,是世界上高效利用风能、太阳能的最佳位置。河西地区具有建设大型太阳能基地的良好条件,是实施“大漠光电工程”的理想地区。省上规划河西地区太阳能发电装机2010年达到31万千瓦,2015年达到126万千瓦,2020年达到331万千瓦。目前,国家已将甘肃确定为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以及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之一。其中,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已于今年8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电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并网荒漠电站。
  陇东地区的常规能源资源——石油、煤炭、煤层气、天然气等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仅庆阳市目前已探明油气总资源量近40亿吨;煤炭预测储量达1342亿吨,接近于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俄罗斯顿巴斯煤田,其中煤层埋藏千米以上的190多亿吨;煤层气预测储量1.36亿立方米,占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
煤层气总资源量的三成以上。如果把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折合成油当量,约有1230.8亿吨,仅次于“中国第一能源大市”的榆林市。庆阳市具备了规划建设国家千万吨级油田、亿吨级大煤田的条件。
  新基地建设具有强大的现实需要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第一,在我省经济格局中,能源产业是中坚力量之一。全省原煤、原油、
天然气和发电量在全国的位次均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的位次,其中我省原煤和发电量占全国的比重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但是,这与甘肃能源资源的禀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第二,东西两翼地区和全省经济发展对两大新基地的建设具有显著的需求效应。一方面,两翼地区尤其是陇东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工业规模偏小,对全省经济的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地方发展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需要强有力的能源支撑,更需要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第三,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撬动”效应十分显著。第四,河西地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更是当前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宠”。
  “两翼齐飞”需要统筹兼顾的发展战略
  陇东能源化工和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两大新基地的打造,应实施统筹兼顾的发展战略。第一,进行资源详查,尤其要明确新能源的资源赋存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制定科学的开发利用规划。第二,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资源开发利用的层次和深度。例如,在河西风电基地应积极探索发展高载能和储能产业,在陇东地区则需大力发展煤电、煤油气化工、精细化工、载能工业等深度转化的产业,以及相关装备制造业和配套产业。第三,打造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按照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思路,积极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向基地集中,进而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第四,建立大基地,实现大发展。消除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恶性竞争倾向,通过区域整合,实现一体化、规模化发展。第五,以资源开发带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从而提高相关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尤其要大力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常规能源清洁开发利用技术,例如,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洁净煤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等。第六,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尤其是在常规能源开发和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中,要让环境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七,加强电网、路网建设,为两大基地的电力外输和能源化工产品外运提供保障。通过“西电东送”、“陇煤外送”,为全省各地的发展提供能源和动力支撑,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第八,努力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一要充分利用国家对新能源上网电价和税收方面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大力调动有实力的企业投资新能源产业的积极性;二要抓住国家在新能源产业布局中支持有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机遇,早日做大做强我省的新能源产业;三要健全和完善能源资源开发的补偿机制,如生态补偿机制、利益分享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支持资源就地转化制度等,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对地方经济的贡献。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