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产业综述
成功转型浴火重生
2009-09-08 00:00







本组特刊照片由阜新市委外宣办提供

阜新市城区向南不远,就是闻名遐迩的海州露天煤矿矿坑,这个长4公里、宽2公里、深350米的废弃矿坑,曾被形象地称为地球表面的一道伤痕,俨然成为阜新资源枯竭的一个标志。

如今,这道"伤疤"正逐渐被修复和装饰,变身为海州矿国家矿山公园,并于今年7月27日正式开园,现在它还是被阜新人作为阜新的地标,但是已经成为阜新转型振兴成功的象征。

转型振兴

曾有人把阜新比作中国的 “经济老区”,阜新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煤电生产基地之一。早在“一五”时期,国家就把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中的4项工程安排在阜新。从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底,阜新累计生产原煤5.2亿吨,发电1500亿千瓦,先后有几十万职工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煤炭事业,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阜新面临着新的抉择:这座因煤电而立、因煤电而兴的城市,由于百余年的开采,煤炭资源已近枯竭。从1986年新邱区2座煤矿报废开始,枯竭的煤矿逐年增多,与煤电相关的地方企业也陷入了关闭停产的窘境。全市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居民19.98万人,占市区人口的25.4%,远远超过“警戒线”。更加可怕的是,长年开采造成的采煤沉陷问题在最近3年呈现出了爆发的趋势,在200万平方公里的采煤区内,民宅、医院、道路、公用设施都面临着随时塌陷的危险。

2001年12月,阜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开始了探索属于自己也属于中国的资源城市转型之路。

资源萎缩,是阜新经济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经济结构过于单一。阜新以经济结构调整为核心,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构筑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阜新实施了稳煤强电战略,目标是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目前,阜新发电公司三期技改项目和金山煤矸石热电厂已投入运营。彰武火电和阜新发电公司4期技改项目正在加紧推进;百万千瓦风电城项目列入全省规划,华能一期风电场已并网发电;已建成井口瓦斯发电站5座。

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下,阜新煤化工基地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已被列入国家和省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

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继煤电产业之后的重要接续产业来抓,是阜新经济转型的一大战略。几年来,全市共引进培育龙头企业80多个,河南双汇、内蒙伊利、山东六和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落户阜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阜新形成了14个农业产业化链条,安置1.5万人就业,拉动27万农户从事基地建设。现在,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转型前提高14.6个百分点;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占地方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36.7%。

此外,阜新依托比较优势,加速产业聚集,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壮大皮革、液压、林产品和铸造、氟化工产业集群,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呈集群化发展。阜新装备制造配套生产企业已经达到35家,共有80余种、500多个规格的产品。德尔机械汽车动力转向泵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二位;封闭母线居国内同行业第三位;驰宇石油机械产品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精细化工行业已形成科研-生产-原料配套的完整体系。阜新还大力挖掘玛瑙资源,打造中国“玛瑙之都”,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玛瑙交易和加工中心。

经济转型,民生为大。因此,阜新在转型的每一个设计上都把民生问题考虑进去,在转型的每一个过程中都对民生问题重点解决,使转型的每一个成果都惠及更多的人民。

阜新对就业目标优先安排,优先考核,优先奖惩,在上项目、发展经济上都优先考虑就业。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等10个方面拓宽就业渠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发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抓好“零就业家庭”、沉陷区治理搬迁失业人员、棚户区改造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通过提供就业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推进普惠制就业培训,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5万人,培训就业率达60%以上。

从2002年起,阜新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0多亿元的采煤沉陷区一、二期治理工程,2.6万多户沉陷区居民迁入新居。从2005年开始,启动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工程。两年共投资30多亿元,新建住宅楼272万平方米,8.2万户棚户区居民圆了住楼梦。

阜新还着力加强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目前全市有24.2万名退休职工养老标准得到了提高;阜新还启动了 “友爱阜新”建设,在全市开展 “送温暖、献爱心”、“蓓蕾生命救助行动”、“爱心助学”、“义工奉献”、“爱心互助超市”、“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系列活动,形成了知荣明耻、团结互助、乐善好施、理解宽容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安定和谐。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转型中的阜新人民自发向灾区人民捐款达3000多万元。

精彩转身

作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成功与否,事关重大。近8年来,阜新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各种困难,积极进行尝试和探索,推动转型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上的初步破题,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素材,为推动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阜新提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重大课题、走上经济转型之路后,中国一些省、市都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纳入重要日程,先后有30多个资源型城市到阜新参观、考察经济转型情况。阜新在经济转型战略选择、时机把握、转型思路、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重塑、环境修复等方面对这些城市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国家在推进阜新经济转型试点之初,主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在阜新启动实施了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和矸石山治理工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坚定了国家将这些工程逐步推向全国的决心。由于阜新在项目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国家扩大工程覆盖面、资金支持及资源型城市具体操作等方面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这对于国家制定符合实际的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这些工程的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中,资源型城市多达30余个,占全国1/4以上,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和难点。东北地区在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阜新的经济转型实践,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突破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难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寻求突破

2008年底,省委、省政府把全省实施突破的范围扩大到辽西北,即阜新、朝阳、铁岭三市,启动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从此“突破辽西北”上升为全省重要战略,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沈阳经济区”一并成为辽宁经济三大板块,构成了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省委、省政府明确在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中把阜新作为重点突破地区,明确将阜新 “建成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市”作为战略的重点任务,其目的是让阜新在经济转型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实现转型振兴的新突破,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辽宁的试点任务。

阜新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是新世纪赢得的第一次重大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是阜新赢得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

“突破辽西北”战略确定了“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要求辽西北地区经过3年努力,经济社会取得明显成效,经过5年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为阜新的加快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突破辽西北”战略从发展特色产业、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开发和转移农村劳动力6个方面对辽西北三市给予支持,省财政每年将安排辽西北3市每市各1亿元资金用于市、县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将极大地改善阜新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实施,对于阜新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对外影响力,实现转型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阜新经济转型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该市紧紧抓住经济转型试点市、“突破辽西北”、融入“沈阳经济区”以及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等机遇,以“突破阜新”为主线,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首要任务,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构筑多元化经济格局,实现经济转型新的突破。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