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9月3日讯中澳关系,在霍华德时期,曾被誉为蜜月,2007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然而近期一系列事件使两国关系面临挑战,澳大利亚一份主流媒体由此总结:“中澳关系已经跌至十年来的最低点。”关键时刻,一桩史无前例的天然气购买协议似为两国关系带来些许转机与猜想。如同“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显然,中澳关系释放出了这样的信号:政治是政治,贸易是贸易;铁矿砂是铁矿砂,液化气是液化气。中澳两国经济存在着极强的互补性,两国商业领域之间的交易还得继续。
今年5月,澳大利亚公布新版国防白皮书,将中国威胁作为强化军力的借口;6月5日,世界第二大矿石生产商力拓宣布撤销今年2月12日与中国中铝集团达成的合作协议;7月5日,力拓上海办事处卷入“间谍案”;7月22日,墨尔本国际电影节计划播放介绍“东突”民族分裂分子的纪录片,中国导演集体退出;澳大利亚向热比娅发出入境签证,中国随即宣布取消副外长何亚非的访澳计划……
然而,在今年8月底,410亿美元的一纸LNG贸易合同给中澳关系带来一丝暖意,为忽明忽暗的中澳合作之路照亮了前途。
一桩未被政治影响的贸易
8月26日,澳大利亚环境部长彼得·加勒特批准了一周前美孚澳大利亚资源有限公司与中石油集团公司签署的天然气销售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在20年内,每年从澳大利亚西澳洲高更(Gorgon)液化天然气项目中,进口225万吨液化天然气,交易价值约为500亿澳元(约合412.9亿美元)。
这是中澳两国目前价值最大的单笔交易,澳大利亚政府总理陆克文表示,协议的签署将有效刺激澳大利亚经济,并创造6000个就业机会。对于陷入僵局的中澳关系,这显然是一个好的兆头,《金融时报》的评价是:“为这两大贸易伙伴之间的紧张关系涂上一抹亮色。”
估计储量达到1.12亿立方米的高更(Gorgon)液化天然气项目是由雪佛龙(ChevronCorp.)、荷兰皇家壳牌(RoyalDutchShellPlc)和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Corp.)计划建立的合资项目,是澳大利亚目前最大的资源开采项目。该项目原定投资110亿澳元建设两条生产线,年产1000万吨,目前正在做扩产至三条生产线、年产1500万吨的项目评估。
面对这纸巨额合同,当地报纸《澳大利亚人》在澳政府批准协议之前就评论道:“这是陆克文政府极力促成的项目,加勒特(澳环保部长)没有任何理由否定,只能开绿灯。”
澳大利亚能源和资源部长马丁·弗格森高调到北京出席签字仪式,强调“这项协议证明了澳大利亚与中国持久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强度”,并称:“在中国朝着现代化全球工商强国的方向继续发展之际,澳大利亚致力于陪伴中国完成这一了不起的旅程。”
能源和资源部长的话十分振奋人心,尽管在外交层面中澳两国似乎还未出现好转的迹象。就在前几周,澳大利亚方面还宣布,因为给热比娅发放签证的问题,中国取消了副外交部长何亚非的访澳之旅。而此前,力拓一案也给中澳两国带来了一丝不和谐的阴影。
“显然,中澳两国的关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前澳大利亚大使艾利森.布洛诺斯基(AlisonBroinowski)说,当然,他是在这个LNG项目宣布之前说的上番话。
如同“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显然,中澳关系释放出了这样的信号:政治是政治,贸易是贸易;铁矿砂是铁矿砂,液化气是液化气。
经济全球化下,经贸关系成为化解双边或多边矛盾的灵药。中美关系的利益攸关于此,中欧、中日、中澳亦是如此。对中澳两国而言,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澳大利亚是资源大国,两国经济存在着极强的互补性,两国商业领域之间的交易还得继续。
密布中国的LNG项目
中澳天然气合作由来已久,其第一次合作的结晶便是深圳大鹏湾项目。该项目由以中海油为主的中方与BP公司于2004合资建设。
作为中国第一个LNG(液化天然气)项目基地,也是目前唯一投入运营的合资天然气公司,大鹏天然气终端设施包括了3个16万立方米的LNG巨型储罐,20多万立方米的LNG货船停泊卸料码头、六套LNG气化装置等。
“总投资300多亿,从2006年开始投入使用供气服务,广东LNG项目一共向上海沪东造船厂定造了三艘LNG运输船,第一艘‘大鹏昊’和第二艘‘大鹏月’已分别于2008年4月3日和2008年7月10日交付使用,第三艘LNG船将于2009年底交付。广东大鹏LNG已经安全运营3年了。”该厂一位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大鹏公司的LNG运输船需要从西澳的丹皮尔港出发,航经2770海里抵达位于深圳大鹏半岛秤头角的接收终端码头卸载,然后再通过管道将天然气输送到各处。”
据大鹏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广东大鹏通过国际招标,选定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为供气商,并签订了长达25年、平均每年供气370万吨的合同,这是中国的第一份LNG进口合同。
“当时我们谈了一个难得的低价,但这是中外第一次LNG合作,大家心里都没有底。”一位参与谈判的专家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忆当时的情形。
“广东大鹏与澳大利亚签订的天然气合同比较早,所以价格比较便宜,大鹏公司2008年也曾四处寻找现货,以补合同外的天然气供应不足。”综合开发研究院刘容欣博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2007年,广东大鹏LNG购买了7船共43万吨的LNG现货,作为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项目长期供应合同之外的补充。
“国内目前真正获批的LNG项目并不是很多,中海油主要是做海上液化LNG运输的,在LNG项目圈地中一枝独大,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沿海布局;中石油迎头在赶,中石油主要是西气东输工程,做陆上管道天然气输送,中石化则项目不多。”广东油气商会LNG研究专家邓子奕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
邓子奕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中国LNG项目争夺战中,中海油是最大的赢家,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目前已经在广东、福建、浙江和上海四处投资建造液化天然气站线项目。
而迎头赶上的中石油也发力LNG,规划中的项目包括江苏、大连和唐山的LNG项目。其中江苏LNG项目成为国内第二个外资拥有股权的LNG接收站。中石化也计划投资百亿元在山东建LNG接收站,预计2012年投产。
中海油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海油目前正开发4个LNG,即广东一期、福建、浙江和上海,另有3个项目正在筹备,即广东LNG二期、珠海LNG和海南LNG。而浙江LNG项目在6月29日获得了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项目一期总投资约70亿元,预计将于2012年建成投产。
接下来中海油计划中还有珠海、宁波、深圳、海南、粤东、粤西等多个项目,将在2010-2014年间投产。
中石化也计划投资百亿在山东建LNG接收站,预计2012年投产。
来自中国燃气体设备网数据显示,已批或待批的LNG项目除广东和福建外,还有辽宁大连、山东、河北曹妃甸、上海、江苏、天津、浙江、广西和海南洋浦等20多个,这些地方构成了中国LNG沿海进口网络。
据统计,2008年中国LNG消费量将近8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市场缺口可能达到900亿立方米。
因此,为确保能源安全,积极寻找中长期保障性气源成为油巨头们的要务。
而澳大利亚,因为较近的运输路径以及丰富的油气资源,注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进口气源地。
离不开中国需求的澳洲增长
前不久,澳洲主流媒体《澳大利亚人》报发表署名评论称:一个多月前,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还曾在报纸上撰文,阐述澳大利亚将如何超越采矿业的繁荣,摆脱金融危机,不过,他长达6000字的文章里,唯独忽略了能源的重要性。“总理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我们的能源部长讨论。亚洲市场,特别是来自中国、印度和其他地区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将会带领澳大利亚的经济进入下一个增长期。”
强化中澳两国间的贸易关系,并非简单的买卖予取,而是贸易上的互生共赢。尤其在金融危机情势下,中国作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对华顺差83亿美元,几乎全为能源出口所得。可以说,中国需求是提振澳大利亚经济的主要动力。
事实上,拥有丰富能源的澳大利亚,显然不会忽略中国对于能源的巨大需求。悉尼FatProphets的分析师加文.温特(GavinWendt)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这个时机正好满足亚洲对液化天然气的增长需求,特别是来自中国的需求”。
马丁·弗格森说:“这份410亿美元的合同显示出中澳两国在能源方面的依存关系,澳大利亚对中国非常重要,中国对澳大利亚也是一样的。”与此同时,弗格森还补充:“澳大利亚是一个资源和能源非常丰富的大国,我们有足够的能源储量,如果我们不断开发,相信可以满足中国的需求。”
中澳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大量的矿产等初级产品需要进口,而澳大利亚正是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同样,澳大利亚的制造业不完整,许多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就为中国扩大各种制成品出口提供了市场。双方在经贸合作方面的关系是互补大于竞争,通过向中国出口各类矿产资源,澳大利亚从中国经济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红利。
澳大利亚工商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与澳大利亚的经贸合作如此密切,已经到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地步。
2008年中澳双边贸易额达59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1%,其中,中国对澳出口222.4亿美元,同比增长23.6%,自澳进口374.2亿美元,增长44.8%,中方逆差151.8亿美元。澳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第十大出口市场和第七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是澳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
以西澳大利亚州为例,由于LNG贸易的启动,中国在2006年末成为西澳大利亚州最大的出口市场,并在2007年末成为西澳大利亚州最大的贸易伙伴,年贸易额上升至153亿澳元,使西澳大利亚州占澳大利亚对华贸易的份额达到30.4%,占澳大利亚对华出口的60.7%,西澳大利亚州由此成为澳大利亚经济增长的引擎。
据当地媒体披露,陆克文政府为了能与中国达成500亿澳元的天然气合作协议,曾下足了功夫,做了艰苦的努力,这表明工党政府充分意识到,澳大利亚经济需依赖中国的市场得以发展,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也依赖于澳大利亚可靠供应的各类资源。这为双方长期互利双赢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前外交官员,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的沈世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不认为外交磨擦会对两国关系造成长期损害,因为从经济层面来看,澳中两国唇齿相依。
中澳自贸谈判的新机遇
然而,能源与资源往往是一国命脉所系,自工业化以来,便在世界地缘政治中扮演关键角色。各国之间的相互竞争史,往往围绕对能源与资源的竞争展开。进入21世纪后,各国之间在能源与资源议题上的零和游戏观依然根深蒂固。一涉及这类所谓战略性资产,各国之间戒心便故态复萌,相互间容易丧失信任,更难建立信任。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雷.赫思基(RonHuisken)表示,商业利益也许会将中澳之间的政治差异搁置一旁,但是紧张情绪在短时间内仍将继续,陆克文显然并不想向中国妥协。
但是,“不妥协”并不意味着不合作,实际上,澳大利亚正在积极设法修复双边关系,以免对中澳经贸带来损害,从而影响澳大利亚经济增长。
在这份410亿美元的天然气合同获批前,澳大利亚媒体8月21日报道,贸易部长克林高调宣布,中澳自由贸易谈判下一轮谈判将于今年9月中旬在北京进行。他还说,两国官员的会谈将显示澳中的贸易关系并未受到近期政治关系紧张的影响,双方都重视这种贸易合作的价值。“重要的是,不要让‘害怕中国崛起’的观点影响澳大利亚的贸易政策。”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澳大利亚急于改变正在变味的中澳关系。近期中澳关系接连遭遇中铝注资失败、力拓“间谍案”和热比娅签证等一系列经贸和外交摩擦,两国关系处在10年来的低点。至今,中澳自贸谈判经历13轮,耗时四年半,双方依然僵持不下。“在中澳关系‘10年来最低点’时高调推动自贸谈判,透露出澳大利亚意欲改善中澳关系的急迫心态。”
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相关人士指出,中澳同为农业大国,资源相似,中澳自贸协定谈判的症结就在农业。
据当地媒体报道,澳大利亚方面认为中国虽然同意将农业纳入自贸体系,但在核心问题上依然坚决不让步,导致双方僵持不下,谈判至今无果。
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扩散,澳大利亚经济不断走下坡路。澳政府疲于救本国经济,无暇顾及自贸谈判。加之原定于今年3月13日进行的第14轮谈判因故取消,中澳自贸谈判陷入停滞。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澳大利亚政府突然高调推动中澳自贸谈判。
澳大利亚分析人士认为,此举符合澳大利亚政府的态度,即转移注意力,提醒中澳双方关注紧密经贸联系中的巨大利益。一直以来,澳大利亚都很认可中澳之间相互依赖的重要性和经贸联系的不可替代性,认为加强经贸联系对解决就业,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缓和两国关系十分重要。澳大利亚希望两国关系中的挑战和波折随着经贸联系的加深而得到缓解。
围绕矿业资源的纠结,正暴露了中澳这对本应和衷共济、互惠互利的国家之间关系的“软肋”。《财经》杂志发表评论员文章称,中澳要建立长期互信,必须正视“资源陷阱”,恰当解决当前纠纷,并为未来的中澳资源战略性合作铺设轨道。“这需要两国决策者拿出勇气,实现真正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