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产业综述
保增长的同时为何更要调结构
2010-04-02 15:15

去年11月份以来,中央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经济政策中,将调整经济结构放在与保增长、扩内需同等重要的位置,但在一揽子计划实施过程中,人们发现,“唯增长论”依然在不少地方大行其道。

上半年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并取得7.1%的增速,离不开各地贯彻保增长政策方针所做的努力。但在“保8”无虞的暖风下,却依然存在经济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等问题。8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当前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而此前一天,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所做的《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中给出的一组数字也令人怵目惊心: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而国内需求不到5亿吨;水泥产能18.7亿吨,国内需求只有14亿-15亿吨;纺纱产能超过1亿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仅占68%,占印染产能30%的高耗能、高耗水印染设备仍在运行;电解铝、煤化工、平板玻璃、烧碱等产能也严重过剩。一些专家所做的调研也发现,不少地方打着保增长的旗号,让一些国家明令禁止和退出的高能耗、高污染落后项目浑水摸鱼,重新上马,给经济发展留下无穷遗患。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在4万亿元投资“猛药”和7.73万亿元新增信贷的“输血”下,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9%,同比增加了5.6个百分点。上半年,投资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7.6%。这表明,经济回升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所推动,内生动力还不强,并且这种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很难持续。有关专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难度正在进一步加大。

  事实上,结构失衡是困扰我国经济多年的顽症,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建立在出口和投资拉动的基础上,国内消费需求一直不足,于是出现了内需与外需失衡、国内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65%以上,贸易余额占GDP比重由1997年的4.2%增至2008年6.3%;在国内投资与消费结构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从2003年的41%上升到2006年的42.5%;与此对应,消费率从2003年的56.8%下降到2006年的49.9%。2007年消费占GDP比重只有48%,如果再去掉14%的政府消费,居民消费不到35%。

近日,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此轮经济增速下滑是“内生型因素为主”,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只是外部诱因,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下来的发展方式问题和经济结构矛盾。“靠短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扩大需求,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认为,“我国经济存在着不协调、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结构性问题。靠投资和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尽快加以改变。”

正因为此,在保增长取得积极成效的情况下,调结构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上个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20余位委员建言,下一步应把政策力度放到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上,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温家宝总理在不久前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也强调,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

实际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本身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保增长是为了保民生、促就业、保稳定,但在外需短缺难以恢复的情况下,保增长需要依靠扩内需来实现,而“调结构”则保证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因此,无论是“唯增长论”还是“调整结构就必须放弃增长”的认识,都是偏颇并且有害的。

针对当前经济增长“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的问题,有关专家达成共识并为结构调整支招:一是要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改变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模式;二是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缩小城乡与地区差距,从而扩大消费在内需中的比重;三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形成合理均衡的产业结构。在发挥经济环境趋紧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作用的同时,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从当前情况看,比较紧迫的问题是,在保增长中出现的一些不讲效益、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特别是还出现了一些高技术领域和高技术项目的重复建设。为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有保有压,一方面通过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须防止出现新一轮产能过剩。

目前各种经济现象和政策信号都表明,在经济企稳向好的关键时期,作为提高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正在成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