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风”为宝 变废成钱
胜利油田胜动集团拓宽瓦斯应用范围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每年煤矿风排瓦斯(即乏风)排入大气的甲烷相当于西气东输1年的输气量,产生的温室气体效应约为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中石化胜利油田胜动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胜动集团)经过多年科技攻关,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煤矿乏风甲烷氧化装置及氧化热利用技术”,该技术不仅实现了瓦斯零排放,而且把难以利用的超低浓度瓦斯变废为宝。
逼出来的创新
经过10余年的探索,我国的煤层气开发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初见成效,常规抽采技术日趋成熟,高新技术始露锋芒;井下瓦斯抽采技术已经形成体系,并在高瓦斯矿井全面应用。总体来看,我国煤矿瓦斯的抽采利用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对于低浓度瓦斯的开采,却一直是个难题:其开采成本之大、开采难度之高让人难以涉足,一任其排放于大气之中。
低浓度瓦斯外排既浪费能源又破坏环境,因此,风排瓦斯不能再空排了。
风排瓦斯虽然浓度极低,但总量特别巨大,所含的甲烷约占我国煤矿瓦斯甲烷总量的81%,1年的排放量在150亿立方米以上。由于浓度太低,利用技术难度特别大,长期以来,风排瓦斯都被白白排到空气中了。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燃气内燃机生产研发基地,胜动集团在10多年前遇到该公司传统产品滞销、生存遇到极大困难时,毅然“试水”进入瓦斯的利用领域。2005年,该公司发明了“煤矿瓦斯与细水雾混合输送方法及装置”等系列专利技术,将煤矿瓦斯的利用范围从30%拓展到60%。
在此基础上,胜动集团又把目光瞄准了甲烷浓度低于0.75%的煤矿乏风利用。科研团队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在2006年研制出第一台处理能力为1.25万立方米/小时的“煤矿乏风甲烷氧化装置”,并获得国家专利。该装置主要由逆流式固定氧化床和控制系统两部分构成,其工作原理是:先用外部能源(如电能)对氧化床进行加热,创造甲烷氧化反应的环境(1000摄氏度);然后把通风瓦斯引入氧化床,氧化产生的热量一部分维持氧化反应,多余部分则以水蒸气的形式排出,用于制冷、制热或发电。
一台装置就是一棵摇钱树
2006年9月,“煤矿乏风甲烷氧化装置”被安装到阜新矿业集团恒大公司北风井进行工业性试验,并于次年4月试运行。结果表明,甲烷氧化率在95%以上,接近零排放;当甲烷浓度在0.3%以下时,氧化所产生的热量可以维持氧化作用继续进行;甲烷浓度达到0.5%以上时,产生的蒸气可以用于制冷、制热、发电等,实现阶梯利用。
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安监总局、原环保总局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派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世宁、张铁岗和著名瓦斯专家卢鉴章领衔的专家组评议委员会,到实验现场进行考察。经过两天的实地考察,评议委员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煤矿乏风逆流氧化技术及其装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大力推广应用。
既节约能源又创造效益,一台装置就是一棵摇钱树。胜动集团乘胜前进,又于2007年10月研制出处理能力为6万立方米/小时的乏风氧化装置。至此,胜动集团实现了对不同甲烷浓度的瓦斯的全覆盖利用。目前,他们正在与第一个吃螃蟹的阜新矿业集团协商,计划先期在该集团艾友煤矿安装10台6万立方米/小时的乏风氧化装置。
阜新矿业集团算了一笔账:10台装置每小时氧化乏风60万立方米(甲烷浓度0.6%),氧化甲烷3600立方米,由此产生的热能可以代替1台15吨的蒸气锅炉,1天可节煤72吨,如果按1吨煤400元计算,一天就能节省28800多元。如果算碳汇账,就更加可观:氧化3600立方米甲烷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50吨,1天就可以卖碳汇指标1万多欧元……一旦投入使用,这10台氧化装置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既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市场前景广阔
现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步伐的加快、巨大的碳汇市场,以及我国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大,使瓦斯利用的前景极为广阔。目前,该公司正与许多国内外公司积极洽谈,推广瓦斯利用装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到2010年减排二氧化碳10亿吨。如果全国一半的煤矿乏风得到氧化处理、利用,每年相当于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并且可获得8亿欧元的减排收入和24亿元的节能收入。
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的推广,不仅能拓宽瓦斯应用范围,提高经济效益,且由于将原本易爆气体加以收集利用,也有助于增加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系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每年生产20多亿吨原煤,要排放200亿立方米纯瓦斯,和西气东输的年输气总量相当。这些清洁能源的排放,不仅浪费能源,还对大气造成了极大污染。如果这些瓦斯不及时抽放,又会危及煤矿的安全生产。在国家大力节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好地推广这项新技术有重要意义。“安全、节能、环保”,是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的前景。《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