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能源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的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水平相比明显偏低,如何确定其价格是我国天然气工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势在必行。
偏低气价抑制了销售和生产
在4日召开的“全球智库峰会——中国能源高峰论坛”上,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经理马新华在发言中介绍,去年,我国国内天然气的平均出厂价只有0.93元/立方米,相当于原油价格21美元/桶。从明年开始,中石油的中亚管道到中国的边境价为2元/立方米以上,输到四川长庆油田的价格就要在2.5元/立方米左右,是目前价格的两倍以上。
马新华认为,偏低的气价不仅给销售带来困惑,也抑制了生产的积极性。有很大发展前景的煤层气(即瓦斯,是与煤炭伴生、以吸附状态储存于煤层内的非常规天然气),由于开发成本比常规气更高,天然气企业不愿意花大力气投入。
政府非常重视天然气价格
据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介绍,去年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所占比例是24.1%,煤是24.2%。而中国的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为主,所占比例近80%,天然气仅占3.4%。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西气东输工程,进口液化天然气也已登陆。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8》认为,到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中天然气将达到5%的份额。
贾承造认为我国应该综合国际和国内的天然气价格来定价。他说:“现在国内天然气的产销已经不再是封闭的了,LNG(液化天然气)是国际价,西气东输二线是中亚价格,到国内如何销售是个问题。”目前天然气定价尚缺少一个像原油和成品油那样成形的定价机制。
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泽俊说,天然气的价格涉及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平衡,政府非常重视。目前经过几次调价后,消费者还算能够接受。未来一定要跟国际接轨,但接轨的时间还要多长,取决于改革的进程。
天然气价改革思路浮现
国家发改委已经上报了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具体实施尚需获得国务院的批复。
消息人士透露,天然气价格改革并不是简单的涨价,而是理顺价格关系。就目前来说,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分区定价:由政府确定一个价格中心地区指导价,其他地区参照该地区确定价格。当国际油价处于60美元/桶以下的较低价位时,利于国内展开成品油以及天然气价格改革,在实现与国际油价挂钩时更容易操作。而一旦国际油价超过80美元/桶,改革的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政府希望在国际油价涨至80美元/桶前,尽快出台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预计国务院会比较迅速地批示这一方案。” 据《华夏时报》
不能“妖魔化”中国的投资
国家统计局局长:中国正在不断增加消费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4日在全球智库峰会“全球储蓄、消费及金融安全”分论坛上表示,不能“妖魔化”中国的投资,只要投资是合理的、充分的、不可或缺的。改善民生,调整结构,发展生产,都需要政府投资,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马建堂说,中国的国民消费一直在增长,之所以消费率呈现逐年走低趋势,主要是消费增长快,投资增长更快。就消费和储蓄而言,虽然消费率也在提高,但没有储蓄率提高得快,原因是东亚地区节俭的文化传统对提高储蓄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老百姓由于养老、大病等对未来个人生活持谨慎态度。此外,收入差距拉大,也是影响消费下降的重要因素。
他认为,高储蓄率必然有高投资率。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GDP平均增长速度达9.7%,这个速度哪里来的?是投资。
马建堂说,不能把投资率“妖魔化”,中国确实存在储蓄率高、消费率低的问题,因此正在不断增加消费。但是,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一个家庭而言,如果把钱都花掉,这个家庭的生活怎么改善呢?如果一个国家每年新增收入全部花掉,不去建铁路,不去投资,这个国家怎么能发展呢?”
他说,改善民生,调整结构,发展生产,都是需要政府投资的。“不能妖魔化投资,只要投资是合理的,是充分的,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发展,不投资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妖魔化投资。”
对于怎么促进消费增长,马建堂说,最为关键的是提高消费倾向比较高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加快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平衡不同人群的收入。
蒋耀平:按通用规则运作并购
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表示,企业并购是市场化行为。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并遵照市场规律对并购行为进行引导规范。
谈到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时,蒋耀平强调,并购企业应按国际通用规则来运作。各级政府也应该按照WTO的规则和国际通用的商务规则,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推动全球化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樊纲:互补的国家难达协议
经济学家樊纲说,研究结果表明,互相竞争的国家更容易达成贸易自由的协议,而互补的国家反而难以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