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产业综述
因煤而兴而痛 淮北探寻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2009-05-25 00:00

因煤矿开采造成的地裂

  5月23日,安徽省淮北市迎来了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生态城市建设方法”的论坛主题探寻煤枯竭的突围之路。

  春秋《列国志》载:“大禹治水,烈山焚泽”。此处所指烈山,就位于现在的淮北市烈山区,而焚泽则是由于远古时期烈山煤层气外溢,遇雷电起火而日夜处于汪洋火海。

  淮北,这个自古便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历史名城,不仅是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更是华东地区唯一的能源基地。

  然而,今年3月,这座城市被确定为国家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昔日煤都面临困境

  “三年前,淮北市的相关统计数据就已显示其煤炭现有的可开采量降到了原有的2/5,市区的煤炭已经开采不了多久了。”淮北市科协的周主任痛心地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而淮北的主要产业都是依托煤炭资源,本市的财政收入中,煤电、煤化工项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据悉,淮北建市近50年,累计生产原煤7亿吨。2008年,煤电产业增加值占淮北市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0.8%,占GDP比重达37.4%。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方新秋教授向《中国能源报》记者指出,尽管到目前为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界定仍然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但是淮北的主导产业为煤炭资源开发加工,且其煤炭资源开发进入衰退和枯竭的过程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过度依赖煤电煤化工产业,淮北市抵御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一直较弱。1996—2000年全国煤炭市场低迷,淮北市财政收入下降、经济下滑跌入谷底。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煤炭价格波动较大,也直接影响到了淮北市财政收入的增长,去年12月份财政收入增幅比7月份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淮北市作为一个煤炭开发历史较长的资源型城市,靠‘煤炭财政’单一资源的发展模式时间较长。由于早期的城市规划缺乏预见,在煤炭资源开采的技术上和资金上投入不足,淮北还付出了资源锐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峰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

  目前,淮北市采煤塌陷土地已经多达25万亩,预计到2010年,全市采煤塌陷土地面积将增至30万亩。长期开采造成淮北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安徽省全省平均水平的25%。

  另外,由于土地大量塌陷,失地农民不断增多,淮北市的社会就业压力也在逐步加重。

  曾经因煤而兴起的城市,正因煤而痛。

  细数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煤枯竭城市占到了22个,比例高达50%。

  当城市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兴起时,它们被冠以“煤都”、“煤海”等美誉;经过十几年甚至上百年开采后,它们濒临绝境:经济结构失衡、产业单一、失业和贫困人口增多、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等。

  资源型城市必须走转型之路。

  从煤枯竭中突围

  “煤枯竭型城市在煤炭开采领域应将‘绿色开采’应用起来。” 方新秋说。

  绿色开采是指从广义资源的角度来认识和对待煤、瓦斯、水、土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从开采的角度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

  “简单说来,煤炭企业首先要做到‘保水开采’。其次,那些有用的资源如抽采出来的瓦斯或者排放的废水都要通过技术手段利用起来。”

  “从长远来看,绿色开采不但有益于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充产业规模,对安全和环境更具有深远意义。”方新秋提到,“但在一开始,企业有可能会觉得生产成本增加而积极性不高。所以,政府要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在经济措施上给予鼓励。”

  4月底,国家能源局决定组织开展全国重点煤矿区煤层气抽采利用规模化建设工作,并计划在煤矿区优选一批具备煤层气规模化抽采利用条件的重点区域,淮北市矿区已经被列入候选名单。

  国家能源局还表明将采取相关激励扶持政策,强力推进煤层气产业化进程。

  “淮北矿区,尤其是淮北矿业集团近年来在煤层气开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突出,这对企业延长自身的产业链大有裨益。”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秦勇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淮北市现在的煤炭资源开发正在由市区在向外转移,新开采的矿区已经到了涡阳和濉溪。”周主任说。
  据统计,2008年淮北市原煤产量4086万吨,其中近40%是在市域外开采的。

  对这种保持原有资源型产业的同时,发展接续产业,到外围找矿,深部找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沈镭称之为“蝌蚪模式”。

  沈镭提出,资源枯竭后的城市无非有三个结果:一是就地消亡,就像美国的很多鬼城;二是,整体迁移,像铜川县城那样;三是转型,这是大家最愿意看到的结果。而转型的关键就在于越早越好和因地制宜。

  据周主任介绍,“蝌蚪模式”就包含在淮北市目前正奋力推进的“六大转型”之中。

  “六大转型”涉及了单一煤电行业向多元产业转型和工矿型城市向山水生态城市转型等六个方面。

  转型之路依然漫长

  依偎在烈山脚下的南湖公园被称为淮北的“九寨沟”,由采煤塌陷形成,已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作为煤炭基地的淮北应该是一座“天上尘埃飞扬,地下泥水流淌”的城市。然而,早在2006年,淮北市便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成为我国第二批14个国家级园林城市之一。

  “采煤塌陷区在城市区域内形成湿地和湖泊,这确实是我们之前没有料到的。”周主任说。

  “资源型城市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李丰博士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随着新资源的探明发现,或者实现了异地找矿、延长产业链等等转型后,资源枯竭型城市随时可以成为新资源城市。”

  李丰说,淮北的地质条件与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相比有些特殊,为了开发和利用好现有的湿地资源,淮北市政府牵手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正在着手推进“淮北主城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项目,其调查阶段已经进行了半年多的时间。

  在不久前得到批复的《淮北市资源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中,“把淮北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煤焦化电基地、黄淮海平原食品工业高地、全省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皖北乃至黄淮海地区最宜人居的山水生态城市”被定为淮北的规划目标。

  在淮北,令大多数煤枯竭城市颇为头痛的大面积采煤塌陷问题因为湖泊和湿地的意外出现给城市转型带来了新的生机,但这并不意味着煤矿开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在淮北就得到了妥善解决。

  淮北市的城市转型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李峰说,这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求索之路仍然漫漫。

  从辽宁阜新这个首批获准的“申枯”城市的转型经历来看,7年过去了,阜新转型后的日子还远没能真正好过起来。

  方新秋指出,矿山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通常要历经一个很长的阶段,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技术和资金。比起通过事后的补救和修复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的生态面貌,在资源开采利用之前就应该做好相关的行业规划细则。资源工业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安全,资源等各种相关因素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位,才能有希望跳出“枯竭”大坑。)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