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事故调峰型LNG液化厂的建设,为我国小型LNG工业发展拉开序幕。目前,已形成一定的工业规模。LNG液化装置的建成投产和新疆广汇
最近,我国小型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这些年来,我国的小型LNG走过了一段发展的历程,值得认真总结。笔者以为,在合理解决和使用国内气源的情况下,适度发展小型LNG并纳入国家规划和行业指导,将是对我国加快大型天然气管网建设和引进境外LNG的有益补充。
我国小型LNG已形成一定的工业规模
从国外小型LNG发展情况看,其发展与解决调峰问题密切相关。以美国为例,把非高峰时段小型LNG企业输送的LNG加以储存,在用气高峰时段再气化,以补充气源形式解决季节调峰问题,在美十分见效。因此,克利夫兰式的内陆小型LNG调峰模式迅速得到成长。据悉,其现已建成近百座内陆调峰设施,总储量约为30亿立方米,由此快速推动美小型LNG产业的发展。
我国20世纪60年代,在国家有关部门推动下,小型LNG完成工业性试验,掌握液化工艺技术。“八五”至“十五”期间,我国小型LNG工业装置在濮阳油田取得新进展。此后,随着上海浦东事故调峰型LNG液化装置的建成投产和新疆广汇LNG液化厂的建设,为我国小型LNG工业发展拉开序幕。目前,小型LNG已形成一定规模。
小型LNG项目,主要相对于大型LNG接收站项目而言。小型LNG企业的输送通常与城市燃气公司输气管道联网(也有完全依靠槽车周转)。这些以调峰为目的的小型LNG,对管道输送能力不足且缺乏储备的地区,起到了重要保供和补充作用。
目前,我国小型LNG主要利用国内零散气田和煤层气资源进行生产。以小型气田为气源的有新疆广汇LNG、中原油田LNG、新奥涠州岛LNG;以海洋天然气为气源的有福山LNG和珠海海油LNG;以煤层气为气源的有山西晋深港华LNG、阳城煤层气LNG等。现阶段,国内小型LNG项目最大规模是150万方/天,总规模约1000万方/天;截至2008年底,已投产规模约400万方/日。
随着利用市场的逐步开发,LNG的应用范围也在进一步拓宽。即,主要利用网络式的卫星站点,将汽车槽车运输的LNG储存在低温储罐,再根据城镇供气需要,气化后向用户提供。目前,国内已建成LNG卫星站200多座,北京、苏州、商丘、焦作、开封、淄博、潍坊、青岛、日照、新乡、亳州、龙川、余杭、余姚、长沙等城市均建有LNG气化站。此外,还出现撬装式、瓶组式和汽车移动式的LNG供气站。同时,作为汽车燃料,国内LNG/汽油双燃料汽车已试制成功。
国内已建和拟建的中小型LNG液化工厂,其液化设备基本以国产设备为主,配套国产化设备已达到60%。但是,液化核心技术仍需研发攻关。目前,液化能力在30~40×104立方米/天,大型LNG液化厂(如新疆广汇LNG),规模为150×104立方米/天。
小型LNG现有运输方式主要为公路,运输设备包括LNG罐式集装箱和运输槽车。目前,该类设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国内生产厂家,主要包括四川空分集团、石家庄安瑞科公司、张家港中集圣达因公司等。
小型LNG难逃“成长中的烦恼”
根据目前已投产的LNG运行状态分析,部分企业生产量远未达到设计能力,主要原因是受上游气源供应不足的影响。在未合理划分气源前(如边际气田、无法进管道进行商业输送的零散气田-俗称鸡窝气),上游资源供应无法形成多气源竞争。因此,上游气源供应难以保障,规范气源显得十分重要。
我国小型LNG工厂大部分位于内陆城市,主要靠陆路运输,公路运输LNG成本高,运输半径有限,对市场开拓影响较大。使用公路运输LNG,全国没有统一标准,甚至部分高速公路对LNG车辆禁行,造成运输成本提高和运输效率降低。据悉,日本40%~50%左右的LNG使用铁路运输,对降低成本和安全运输有保障。
国内小型LNG项目发展缺乏必要的国家规划和行业指导,部分地方企业根据市场形势,尝试建设LNG项目。由于前期价格相对有优势,市场迅速扩张,供需长期不足,价格一路攀升,直至超过了LPG价格。在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后,各地企业一哄而上,纷纷四处寻找气源、抢气源,国内LNG项目如雨后春笋,陆续建成投产,加上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短期内供过于求的态势。在气源分布上,按我国主要气田和管线布局,时有市场重叠交错现象,小型LNG的补充作用难以显现。
小型LNG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指导和行业标准管理
加强系统规划、细化统筹安排。建议以政策指导、行业标准进行管理,做好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工作。即,在纳入国家规划的前提下,进行行业细化统筹,明确小型LNG在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对其规模发展、地域分布、资源性质、运输等制订规则进行指导;尤其对其资源配置,可采用备案制进行管理。
加强基础规范建设、完善行业标准。目前,我国尚无关于LNG利用和LNG小区气化站建设的设计和施工规范,主要参考《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等进行。城市燃气的主管部门、设计规划部门应尽快制订出小型LNG利用和LNG小区气化站建设的设计、施工标准,设备运行操作规程和管理规定,小型LNG的处理、储存、运输、气化等规程。
加强自主研发、实现产业优化。在LNG液化、储存和运输、低温设备制造、气化站建设管理等方面,我国还相对滞后,需要加大技术引进、研发和应用力度。实践表明,开发立足于国内技术的LNG工厂和LNG接收终端,有着重要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
(作者单位:国家能源局油气司)
背景链接
LNG健康发展标准管理是关键
中小型LNG(液化天然气)装置建设是LNG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技术规范的缺乏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在日前召开的小型LNG行业标准座谈会上,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胡卫平表示,为保证LNG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以标准管理、以政策规定管理,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及利用。
鉴于目前LNG产业的安全、建设等规范的缺少,而直接引用国外有关规范又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撑,胡卫平说,中小型LNG装置建设定位在不与大天然气输送管线发生矛盾的气源。同时对LNG生产流程、工艺,也须以国家、行业标准化来管理。这样可以避免LPG(液化石油气)当年的发展模式――政府没有及时统筹,中间走了很长一段弯路,致使如今LPG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但政府掌握不到很准确数据。
中国气体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春干提出,要尽快制定LNG工程技术规范,对LNG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等进行系统化规定,促进LNG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型LNG装置有30多座,其中已建成投产运行的有20多座,遍布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市。
来源: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