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产业综述
如何应对全球液化天然气(LNG)市场的新变化
2010-04-02 15:26

        由于本轮金融危机已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导致全球范围内工业用气量和发电用气量的减少,2009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很有可能出现50年来的首次下跌。根据国际能源署(IEA)6月末发布的《天然气市场报告(2009)》,经合组织国家(OECD)在2009年第一季度的天然气需求下滑了4%,这种趋势在2009年极有可能会持续下去。 

        新形势下的LNG 

在全球天然气需求下跌的大背景下,2009年上半年全球液化天然气(LNG)市场呈现两大贸易特征:一是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二是LNG零售化的趋势开始显现。 

        需求下降是使市场呈现“供大于求”趋势的主要原因。根据Platts和Poten&Partners提供的市场数据,与2008年同期相比,亚洲和欧洲两个主要LNG进口地区的进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亚洲的日本、韩国和台湾这传统三强,2009年前五个月的月平均LNG进口量与2008年同比下降10%。欧洲最大的LNG进口国西班牙,2009年上半年的下降幅度也达到10%。 

          LNG市场“供大于求”的趋势,也可以从2009年7月欧美诸国天然气库存量数据得到证明。7月美国的天然气库存量比2008年同期高出24%,比5年平均库存水平高18%;加拿大比2008年同期高14%;英国比2008年同期高15%;西班牙和比利时的库存水平已经分别达到83%和91%。 

        需求下降促使LNG市场开始走向“零售化”。由于目前各国天然气终端市场需求的疲弱,签有长期合同的需求方大多使用合同中“下浮宽限量”条款,减少履约合同提取量。客户方的需求下降,迫使LNG供应方不得不进入现货市场,采取在欧美现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零售”富余量,以争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数据显示,由于亚洲国家天然气需求的下降,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LNG项目(“西北大陆架项目”)的现货贸易在2009年增加了7-14%。2008年该项目的现货贸易量只是其贸易总量的1%,2009年这一比例则将会达到8-15%。西北大陆架项目2009年的现货客户跨越大西洋盆地和太平洋盆地,包括:英国、法国、比利时、印度、科威特、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市场预测 

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全球液化天然气的市场状况究竟如何,目前尚难判断清楚。但可以肯定地是,什么时候实体经济走好,什么时候LNG供需又会出现供应不足的局面。 

        首先,“全球化”和“零售化”会是大趋势。正是由于未来市场状况的未知性,在合同有效期、合同量、价格和目的地等条款上保持较强的“灵活度”,可能是未来2-3年内LNG买卖双方都愿意的。在这个背景下,液化天然气贸易的“全球化”和“零售化”将会成为一种大趋势。 

        液化天然气贸易“全球化”和“零售化”的趋势,从2008年的贸易数据上就可以初见端倪。首先,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数据,2008年LNG贸易每航次的平均航距为7129公里,较2007年增加13.3%。平均航距的提高,就是贸易“全球化”趋势的体现;其次,2008年由大西洋地区转运至太平洋地区的LNG量达到1481万吨,比2007年增加了53.8%。这种转运的形式就呈现出全球贸易“零售化”的趋势。 

        美国市场未来LNG的需求将会成为液化天然气贸易“全球化”和“零售化”的催化剂。由于国内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长足发展,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EIA)在《2009年能源展望》中大大调低了对LNG进口的预期。该报告预测,2030年的LNG进口量只占美国天然气总体供应量的3%(约合1678万吨)。 

       其次,现行贸易定价机制阻碍LNG成为全球性大宗商品。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亚洲、欧洲和美国已经各自形成自己独特的LNG贸易定价模式。东北亚液化天然气买家(如日本、韩国和台湾)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无法进口管道天然气,所以其签署的LNG贸易合同价格只是与现货油价挂钩;由于欧洲长期合约管道天然气价格大多与燃料油价格挂钩,其LNG合约价格就是与天然气现货价格和燃料油价格挂钩;美国的贸易价格则是直接与其天然气现货价格挂钩。 

       在现行贸易定价机制的影响下,目前亚洲的液化天然气交货价格已远远高于欧美的现货价格。这种地区性差价,从来没有在其他大宗商品交易(如原油、钢材等)中发生过。因此,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定价机制是LNG成为全球性大宗商品的基础。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定价机制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是日本、韩国等亚洲买家尚没有太多的谈判实力。由于这些亚洲买家无法进口管道天然气,从国家能源安全角度考虑,日本和韩国更倾向于长期合约。上游生产商就会籍此逼迫日本和韩国等国接受与油价挂钩的定价原则,使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应对之策 

针对前述LNG贸易的当前趋势和未来预期,我国应当有自己的战略对策,对此,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顺应潮流,增加现货和短期合同的比重。 

尽管现在已有“供大于求”的趋势出现,但目前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的供需状况大体上仍然基本平衡。然而,随着未来印尼东固、也门、卡塔尔、澳大利亚Pluto等LNG项目在2009-2010两年间相继投产,如果届时世界经济仍毫无起色,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也许就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供大于求”现象。 

        有“供大于求”的预期,并不意味着上游开发商就要急于低价销售,下游接收站就能以低廉的价格锁定长期合同。因此,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尚不明朗之前,买卖双方博弈的结果也许会使现货贸易和1-3年的短期合同,成为未来三五年LNG贸易的主要模式。 

        第二、增加储罐容量,提高接收站储存和处理能力。 

加大现货贸易比重,就需要提高接收站的“灵活度”。只有保持充分的灵活度,才能保证接收站在运营上能够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做到经济利益最大化。 

        接收站的“灵活度”将主要依赖其储罐的多少。接收站储罐容量越大,接收站就可以在现货价格低时适时增加LNG进口量,也可以在现货价格高时利用储存的LNG。 

       扩大接收站的接收能力,是目前世界LNG产业通行的一种做法。2008年底,全球LNG接收站的处理能力已达到6370亿立方米(合4.72亿吨LNG),基本上是上游液化厂生产能力的2倍。 

       第三、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增强风险管控能力。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时期,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将不断加大。许多长期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会被恶化的经济形势逐一放大。在这种不利的市场环境里,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此外,接收站的高灵活性也同样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风险管控能力。 

       接收站开发方需要从发展战略到管理构架、管理流程、资源配置等都要进行调整优化,研究跟踪市场变化,调整结构,加强管理,在夯实发展基础方面取得新成效,同时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新提升。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