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产业综述
从柴草到天然气
2009-04-20 00:00

  常州的民用燃料,历经柴草、煤球、蜂窝球、石油液化气、管道煤气和天然气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前,常武地区煤制品生产一片空白,居民以柴草为炊。至解放前夕,全市经营煤炭的商店30多家,市场上所出售的煤制品,是用手工制作的煤饼和土煤球。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稻草、麦柴逐步转为工业原料。居民开始以煤代柴,煤制品作为民用燃料,要求质量好、数量多的煤球投放市场。1953年初,先后有元元、大众、军属3家小型机制煤球厂开业。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常州煤球厂,后改称地方国营常州煤球厂。1972年,蜂球投放市场,深受用户欢迎,很快形成煤球、蜂球平分秋色。1977年上半年,蜂球销售已占领整个民用燃料市场。其原因除了火旺、耐烧、易封、节约、卫生等优点外,主要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煤制品凭票、凭证定量供应,居民不得不精打细算,选优购买。

  1978年,市城建局首先组织石油液化气投放市场,并向65户居民供应液化气。部分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自行组织液化石油气供应职工,并逐渐形成社会供气渠道。1980年初,常州市煤气公司的管道煤气进入寻常百姓家,常柴新村48户居民成为市区第一批民用煤气用户。自此,常州市燃气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

  随着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常州市民迎来天然气时代。常州港华燃气公司进行天然气管网改造、门站建设等工程,投资4亿元的川气东送工程项目一期工程将在今年三季度完成,可增加1.8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应量。现在有20多万户居民用上了天然气。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