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寻“机”
——六盘水市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见闻
近来,十里钢城再次沸腾。
被称为市场“晴雨表”的首钢水城钢铁公司从2月1日开始恢复满负荷生产。连续两个月,水钢的生产始终保持稳产、高产态势,铁、钢、材产量均破历史纪录,创下历年产量新高。
水城矿业集团一改去年金融危机下的颓势,今年一季度,原煤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44654吨;商品煤销量同比增加28.48万吨;销售收入同比增加13303.28万元。
盘江煤电集团公司传出喜报:今年一季度原煤产量280万吨,精煤产量91万吨,混煤85万吨,均比计划有所增长。
……
金融危机影响尚在,市场需求不旺,工业城市六盘水却悄悄实现了“弯道加速”,危中寻“机”,工业经济开始逐步恢复。
张思明过完年后一直很忙碌,这位水城矿业集团分管销售的副总经理每天都要接待络绎不绝的“造访者”,和他们会谈,签订煤炭销售合同。
他坦言,企业是最能感受到市场温度的。
随着中央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计划出台,六盘水的大企业纷纷“抢滩登陆”,恢复并扩大生产。
“基础原材料企业将成为刺激计划的最先受益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大企业们开始逆势而上,希望抢先占据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有利位置。
也正是如此,新年伊始,六盘水的工业运行便反常态地活跃起来。煤炭产量不断刷新,钢铁产量增长迅猛……
政府敏锐地感觉到了工业经济的脉动。市委书记刘一民分析:“基于六盘水的资源优势、辐射半径和在区域分工中的功能,国家扩大内需将直接带动煤炭、电力、钢铁、水泥、机械、有色金属等行业的发展。”
“去年我们的煤炭产量是4468万吨,今年将争取达到6000万吨。”该市煤炭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数据的背后,是六盘水加快煤炭资源整合,一批大中型骨干矿井开始建设。
另外,煤化工、矿山机械机电装备制造等也进入六盘水工业经济的大盘,以传统优势产业及衍生产业为主导的新发展模式悄然兴起。
在自身优势产业开始苏醒的同时,重大项目不断落户六盘水,也给这个年轻的城市带来无限希望。
104个重大建设项目投资1929亿,这在六盘水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水盘高速公路、六盘水月照机场、35KV及以下电网建设、坡上牧场风力发电厂……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建设让六盘水上下倍感兴奋。
“恨不得一个人当两个人用。”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感言。
市政府出台的规定更严格:建立完善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同时实行倒排工期制度,进行一月一调度,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市长何刚认为这些项目带来的实物工程量,对六盘水这个原材料基地来说,将是实现快速发展,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福音。
不久前到六盘水授课的人民大学教授赵锡军同意这个看法,他分析,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对各种建筑材料、钢材、水泥等方面的需求,这对于能源原材料城市六盘水来说,将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面对蜂拥而至的各种机遇,六盘水的决策层冷静分析,资金成为目前横在六盘水发展前面的一道鸿沟。
是等待,让机会白白失去?还是选择主动出击,六盘水选择了后者。
1月10日,六盘水与建行贵州省分行签订银政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承诺在今后两年内,建行贵州省分行将向六盘水市提供150亿元信贷资金。
3月2日,六盘水与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举行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贷款100亿元。
3月24日,不到一个月,六盘水又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签订200亿元的贷款协议。
“借鸡生蛋,抢抓机遇”,六盘水上下把如此频繁的政府信贷总结出两句话。
“与其坐等时机,不如我们多方面寻求资金支持,牢牢抓住国家有利政策给我们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市经贸委的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