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一产品凝结了查事良太多的心血,如今它终于开花结果了。
产业化之难
压缩机相当于机电产品的肺,而美国海军认为单螺杆压缩机是最适合作为核潜艇的肺,该产品曾被西方国家列入对我国技术封锁的清单。
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这是我国几代科研工作者的梦想。80年代中期,一位普普通通的工程师怀揣着自己多年研究出来的单螺杆压缩机的技术成果,开始为实现它的产业化而奔忙,他就是查事良。为了寻找资金,查事良找了许多企业求助,开始是去一些国有企业,但遇到的都是冷落和不信任。查事良又去找一些私营企业,但私营企业也有担心,这个项目太重大了,搞不成自己要倒霉,搞成了又不一定会属于自己。无奈之中,查事良想到了与外企合作。投资几十万美金搞这样重大的项目,对财大气粗的外企来说算不得什么。查事良每一次登门虽然都会遇到笑脸,但是等了许久却总是杳无音讯,找人一打听,原来每一家外企在合作之前都会找国外的咨询机构评估,评估的结果是这个项目的效益非常好,但是中国人做不出来。
为了资金,查事良付出了10年的时间。1997年,查事良找到了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压缩机研究所。肇庆市端州压缩机研究所投入了400万资金,这仅够单螺杆压缩机验证的费用,验证结束,资金没有了,单螺杆压缩机还是没有能实现产业化。但他并没有气馁,一方面继续找资金,另一方面又埋头科研,改进单螺杆压缩机的性能。
终于,在2000年肇庆端州压缩机研究所与顺德合作,成立了广东省顺德市正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正力公司在原研发成果基础上,采用自创的新技术开发了单螺杆压缩机第二代产品,2000年成功获得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新产品对螺杆和星轮的结构进行了创新,并申请了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被誉为“长寿节能单螺杆压缩机”,形成了年产3000台的能力。
名声渐响
正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单螺杆压缩机上市了,由于是新兴企业的新产品,它在上市之初并未引起大的轰动。一个偶然的机会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