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产业综述
各市用气指标短缺 天然气为何“上气不接下气”
2008-09-25 00:00
天气日渐转凉,各天然气公司又开始进入焦虑状态。南京港华燃气公司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冬南京的天然气日缺口预计在50万立方米左右,我们现在已经开始采购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等替代气源以解不时之需。”

  记者从省发改委西气东输办公室了解到,江苏省天然气利用市场发展迅速,用气需求持续扩大,全年供用气量由2004年的3.36亿立方米迅速提升到2007年的53亿立方米,已成为西气东输项目最大的消费市场。然而,各市用气指标严重短缺,供用气矛盾相当突出,冬季用气高峰时节表现尤甚。

  “天然气短缺,一方面是由于西气东输及其冀宁联络线一直未满足合同供应量;另一方面,个别城市因环保、招商等因素的促动,盲目承诺和发展天然气下游市场,造成需求量过大而供应不足。如有的城市与上游资源方签订合同量37万立方米/日,却承诺下游用户80万立方米/日的供应量。”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说。

  更关键的原因还在于天然气价格制定体系的不科学,不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度。由于天然气质好价低,各用气企业主观上不愿意采用其他替代能源。目前,我省天然气工业价格按热值计算,与柴油比较,便宜近84%,与重油比较便宜近20%,与其他清洁能源比较定价也相对较低。而这一价格制定体系同时未采用季节性、阶梯性等先进、动态的定价模式,价格的杠杆作用无法发挥。

  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普遍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然而在供不应求的状况下,目前有两种现象令人关注。根据对苏南城市的调研,一部分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燃气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尽可能地为工商业企业提供用气,有意识减少城市居民用户数量和供气范围的现象。个别市居民用气,只占总用气量的3%。根据国家有关价格政策规定,在门站购进价格统一的情况下,城市居民用气价格由省物价部门确定,而城市商业、服务业以及工业用户气价则由当地政府定价,同一类气用途不同,中间利润差相差近1元/立方米。另外,居民用户开户、城市管网铺设和各类费用开支等成本,要远高于供应类似工业园区等大型工业用户的管道铺设成本。

  另一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天然气资源短缺已成为苏中苏北地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从区域供气量来看,去年上游资源方通过冀宁联络线向苏中苏北地区供气仅0.8亿立方米,仅占全省供气量的1.5%,其中对泰州和南通两市尚未

[1] [2] 下一页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