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产业综述
新型制氧装置提升解放军驻高原二炮士兵体能
2008-09-05 00:00

图片说明:科研人员正在安装车载增氧装置。毛媛摄

  对常年驻守高原的第二炮兵某基地官兵来讲,缺氧高寒的恶劣环境却时时侵蚀着他们的健康。

  面对大自然的严酷考验,一代代高原火箭兵栉风沐雨,在生命禁区谱写着卫国戍边的壮歌,也从未停止“寻氧”的脚步。如今,一种新型“车载增氧装置”终于在第二炮兵某基地研制成功,它不但解决了部队快速机动中人员和装备的适时供氧,而且静音安全,有空气就能制氧。耄耋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冀胜在成果鉴定会上激动地说:有了这个装置,困扰我们多年的高原作战缺氧难题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缺氧:雪域高原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是一片平均海拔3800米左右的广袤地域,含氧量只有平原的50-60%。一位在这里驻守了一辈子的老火箭兵曾诙谐地总结了高原生活的“四不知道”,即:“睡着没睡着不知道,吃饱没吃饱不知道,喝醉没喝醉不知道,感冒没感冒不知道”。

  据统计,该部官兵90%以上有高原反应,发生气短胸闷、恶心呕吐、厌食、微烧、嘴唇和指甲发紫、鼻孔出血等各种高原疾病的达80%。

  高原像一把锋利的锉,消磨着官兵们的健康肌体;高原又像一道接天的梁,横亘在官兵推进战斗力快步前行的路上。

  3年前,该基地领受武器装备转型任务,然而,恰在此时,基地首长的案头也摆上了一份总部的命令“全员额、全要素挺进高海拔地区演习”。正当官兵们摩拳擦掌一试身手的时候,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一些在平原上动若风发的新型装备,上了高原就变的步履蹒跚,行动迟缓;发动机“轰轰”地发出声响,平原上能拉60吨的载重车,上了高原功率减了一半;高技术装备对环境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

  多数官兵产生高原反应,非战斗减员越来越多……

  一连串的问题、一个个问号指向同一祸首——都是缺氧惹的祸。

  面对此情此景,基地装备部部长张世俊一脸凝重:“看着一个个官兵因缺氧凹陷的手指、干裂的嘴唇让人心痛,但高原机动,摩步行进,数百台车、数千官兵,总不能人手一个氧气袋吧?待机作战,一封闭设伏就是十余天,千军万马带多少氧气瓶也不够啊!况且氧气瓶的运输有苛刻的要求,大漠戈壁,环境恶劣,带着氧气瓶机动,无疑身上捆着‘定时炸弹’,再说即使人吸氧解决了,设备缺氧怎么办?”

  要让“高原猛虎”虎虎生威,首当其冲应骨硬筋强。张世俊把目光锁定在部队高原机动伴随供氧这个大课题上,提出了研制“车载增氧装置”的设想。方案送达基地党委,基地李启胜司令员、冯传生政委当即拍板:解决供氧问题就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破解“供氧瓶颈”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基地万忠林副司令员专门负责,以加强对这一重要课题的领导。

  顶着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灼伤、迎着戈壁的飞沙走石,饱蘸着一颗拳拳的强军精武之心,张世俊带领课题组一班人踏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寻氧”之路。

[1] [2] [3] 下一页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