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现代社会的“柴”的石油液化气的安全和计量问题,时刻牵动着百姓的心。
“不要说液化气,一说液化气就生气。”前不久,贵州省贵阳市一名姓冉的消费者向有关部门反映,他新购买的液化石油气,当送气工送上门时,他接过钢瓶时觉得重量不对,遂拿到楼下小区里的小卖部过秤,本应至少充装14kg液化石油气的钢瓶,除重后却只有8.5kg。
类似这样的事,在贵阳市并不少见。
7成以上充装不足?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贵阳液化气市场缺秤少量是一个普遍现象,至少7成以上充装不足。如果以每瓶气克扣0.5kg计,消费者每年多支付的费用就高达数百万元。
据了解,贵阳市液化气销售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司直销;另外一种是公司承包给个体户自行经营。直销的基本流程是:炼油厂———储罐站———充装站———销售点———消费者。而个体户自行经营则是四处“铲气”。当地主要液化气销售公司有百江、滇黔桂、成黔、四维、建业、昌达等六家,其中百江、滇黔桂公司有自己的气库、火槽,市场信誉也不错,约占有30%的市场,其他几家公司没有气库。
此前,一液化气充装站曾被质监部门查处,该充装站在充装计上设置了20多个充装量,问其负责人:“明知道不充足气是在欺骗消费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呢?”该负责人苦笑说:“市场竞争激烈,我们不充也会有人充。有的公司经营户跑到我们气库充气,明确要求不充足,所以设置了不同的充装量。即使从气库出来的气是足量的,他们拿出去之后也会倒气。”
据记者了解,当地有的门市部表面上每瓶气会便宜几块钱,但若算上其中克扣,实际上比正规气站的还贵。克扣分量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灌装时要求少充点,或者自己回来倒气。再就是用残液冒充液化气,长期不抽残,瓶中的残液越来越多,用户得到的有效液化气越来越少。最后将几个钢瓶内的残液倒在一个瓶里,用倒空的钢瓶去灌装,为的是多充些好气回来,然后再将充好的气倒出来,将残液补充回去。为了不让用户发现,他们一般都免费送气上门,为了得到客户的好感,他们还免费帮客户修理、调试灶具等。
对于液化石油气缺秤少量问题,一些消费者感到无奈。一只15公斤装的钢瓶,充气后总重近30公斤,如需过秤得需要磅秤,消费者不可能在家里仅仅为了过秤液化气就购置一台磅秤。也有人建议说,由小区或物业公司统一向正规销售商购买,在送气上门前由小区物业公司过磅,但这其中又可能产生收费问题,消费者之间也难达成一致意见。
相应处罚条款缺位
今年3月,为确保液化石油气钢瓶的使用安全,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关于气瓶充装有关问题的通知》,随后不久,又开展了“关注民生、计量惠民”行动,虽然液化气计量未列入此次行动重点,但各地质监部门还是在职能范围内加大了监管力度。
一个多月前,贵阳市质监局稽查分局执法人员例行巡查,现场查获某液化石油气公司黄金路门市部工作人员在倒气,同时查获倒气枪等非法倒气工具。但在随后的处理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难题。贵阳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该门市部的倒气行为违反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给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埋下了极大隐患,在2004年及2005年的两年里,贵阳市曾发生过两起因倒气发生爆炸并致人死亡的恶性事故,但是,液化石油气门市部的经营权并不属质监部门管辖。因此,该局只能约请建设、城管等部门一道协商处理。
贵阳市黄金路街道狭窄,人口稠密,液化气门市部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按照质监、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的想法,应建议建设部门取消该门市部的经营权。而贵阳市燃气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取消经营权缺乏法律依据,他们对于燃气市场的管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