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产业综述
油价高位盘整 石化设备沾光
2007-01-08 00:00
慧聪网化工讯:受油价高企的影响,2006年石油和石化设备行业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据统计,2006年1~10月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524.18亿元,同比增长47.12%;利润总额37.82亿元,同比增长111.36%;工业总产值573.74亿元,同比增长41.61%;新产品产值70.22亿元,同比增长7..39%;出口交货值70.8亿元,同比增长139.57%。
    石油和石化设备市场的这种强劲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2006年7月以来世界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尤其是7月份原油每桶80美元的价格已经达到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点。虽然自8月份起油价就开始大幅回落,但油价的回落对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业的影响还未明显显现出来。 
    在油价暴涨的强力推动下,2006年石油石化企业持续推进了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装置,提升装备规模和技术水平,中石油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52吨标煤,同比下降11.5%,比全国平均工业增加值能耗低41.3%;万元增加值新鲜水用量28立方米,同比下降1..6%。截至2006年底,中国石化集团已累计关停落后炼油能力1620万吨,主要能耗指标达到或刷新了历史最高水平;炼油原油加工综合能耗每吨66.23千克标油,同比减少2.81千克;乙烯燃动能耗每吨677千克标油,同比减少6.48千克。 
    国家对石化领域重大装备国产化的关注也为石油和石化设备企业带来了绝佳的发展机会,也使他们在推动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方面贡献了更多的力量。 
    第一个百万吨乙烯项目建成投产 
    中国石化茂名10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于2006年11月18日正式建成投产。茂名石化由此成为我国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据了解,茂名乙烯改扩建工程新建裂解装置国产化率达到了87.8%,其中裂解气压缩机、冷箱等核心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其35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30万吨/年聚丙烯两套新装置不仅在技术上领跑国内水平,在投产后也迅速实现了满负荷生产。 
    大型乙烯装置国产化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包括一重、沈鼓、杭汽、杭氧、兰州石化机械厂等在内的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得到了实践和提高的机会,成为国内装备制造业的骨干力量。 
    自主研制的世界水平钻井船问世 
    我国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座世界先进水平的海上石油400英尺,即122米自升式钻井平台,2006年5月31日在大连建成并交付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这标志着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大型海洋石油装备开发实现重大突破。 
    该平台可在122米水深钻井作业。多项关键技术由大连船舶重工自主开发,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作业水深最深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它的建成意味着中国石油人可以使用国产的钻井平台到深海采油,这对保障我国大规模开发海洋石油资源,实施能源安全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是目前

[1] [2] 下一页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