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产业综述
科学发展全面振兴 沈鼓集团校企合作开辟新天地
2006-12-25 00:00

 

借助“外脑”跃升自主创新能力

    沈鼓集团校企合作开辟新天地

  12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沈阳铁西新区的沈阳鼓风机集团新厂区。走进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厂房,各类大型尖端设备顿时令人目不暇接,紧张操作的工人们,眉宇间流露的满是骄傲和自豪。沈鼓集团,作为我国大型压缩机行业的“第一集团军”,企业开发新产品上千种,其中600多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上百个压缩机品种的“中国第一”,116种新产品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奖,现已占领国内80%的压缩机市场。尤其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他们走出了一条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时借助高校、科研院所“外脑”的自主创新之路。这是一条我国大型压缩机国产化的成功之路!

  校企合作迸发新活力

  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集团副总工程师戴继双告诉记者,沈鼓与高校的科技合作始于1984年。那时企业只是就某一个技术攻关项目,与高校合作攻关,后来逐渐有了较长期的合作,再后来,沈鼓以企业的技术中心为主体,干脆在高校内建立了技术分中心。2001年,先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技术分中心,然后又在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技术分中心,2005年在东北大学建立了第三个技术分中心。今年,浙江大学主动找到沈鼓,使沈鼓的第四个技术分中心落户该校。与此同时,沈鼓又迈出一大步:将大连理工大学技术分中心升格为技术研究院。

  大连理工大学沈鼓技术研究院首开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进入技术研究院的5名教授不再担任学校的授课任务,学校对他们的考核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必须按照沈鼓的科研规划,按时完成沈鼓的科研任务,校方只为他们保留编制和基本工资,他们其余的待遇,连同他们带的研究生的补贴,均由企业负责。企业则对他们每月进行一次考核评价,发给津贴,年底他们还将同企业的科研人员一样得到最高10万元的技术创新奖励津贴。

  这一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充分调动了高校教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积极性,一方面他们有了实现自己价值的舞台,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立刻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同时他们也得到了企业给他们提供的更好的科研条件,另一方面,企业的科研都是有时间限制和质量要求的,所以他们也增加了压力和动力。教授们纷纷放下架子,自动与企业的科研人员一起,共同攻关。受到沈鼓在大连理工大学成立技术研究院行动的感召,有两名在海外学成归来的科研人员,也带着他们的研究成果加盟。

  合作中孕育创新人才

  在高校中建立技术分中心或技术研究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也为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沈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年轻的科研人员派驻到设在高校的技术分中心去工作,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沈鼓仅在大连理工大学就派驻了10名平均年龄30岁的科研人员,他们一方面为教授们提供企业、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情况,协助教授进行技术攻关,同时他们也从教授身上学到了更高的科学技术,更主要的是,开阔了思路,从高校的师生中学到了新的创新方法。

  今年29岁的幺立新是沈鼓研发部的一名科研人员,1999年毕业于大连理工

[1] [2] 下一页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