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两柄利剑直指苍穹,如双子星座闪耀峡江。风光如画的宜昌滨江,湖北宜化集团总部,两幢高楼比肩而立。
千里之外,青海省副省长骆玉林庄严宣告:总投资40亿元的青海宜化氯碱工程正式开工。
金融风暴尚未消退的10月,宜化继续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9年前,她还是一个仅有30万吨尿素、5000吨季戊四醇的中小化工企业……9年后,她成了一个年产11万吨季戊四醇的全球最大多元醇生产基地;一个年产1100万吨化学肥料、300万吨真空制盐的世界最大化肥制造商和井矿盐生产企业;一个年产250万吨纯碱,年产100万吨PVC、80万吨烧碱、100万吨电石的中国最大联碱及氯碱化工生产企业,并一举成为中国石化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代表企业……
9年前,她的银行账面资金仅有1万元,亏损额高达3800万元,年销售收入仅5.8亿元;9年后,她成了一个年创利税15亿元、年销售收入过300亿元……
用世界眼光谋划发展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永动机。身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的蒋远华说,宜化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超前研究产品市场,按照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思路调整产品结构,实施产品更新换代,从而以唯我独有、唯我独优、唯我独强抢占了市场制高点。
宜化集团选择的主业是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非常关键的化肥生产。其旗下会聚了大量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决策者高瞻远瞩,用世界眼光谋划发展,在战术上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
为生产“高纯度、高肥效”的黄金肥料,宜化成功研发YH粉煤成型连续气化专利技术,用相对廉价的粉煤代替价格较高的块煤作为原料生产合成氨,年节约优质块煤200万吨,降低成本3。2亿元,并率先在世界上第一次将粉煤成型气化装置大规模用于尿素生产。
宜化研发的“变压吸附分离法”专利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金奖,使合成氨的氮纯度高达99.5%,年创效益两亿元;“用气柜稳定变压吸附真空泵出口压力的方法”专利技术,在第十四届国际发明展上获得银奖。
技术人员成功破解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的世界难题,建成世界首条胶磷矿双反浮选中试装置,生产的有效磷含量稳定在95%以上,确保了高纯养分化肥生产成为现实,使宜化肥的养分纯度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在宜化产业版图中,技术创新的履痕无处不在。
宜化技术中心为国家级技术中心,近两年开发并实施了30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了20多项国家级、省级新产品,申报了200多项发明专利,取得了50多项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成果。全面提高了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技术革新精神,促使宜化在短短几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石化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代表企业之一,全国最大的磷酸一铵生产企业和中国三大磷复肥生产基地之一。
其主导产品宜化牌尿素成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成为国家表彰命名的《全国十大种粮大户》共同向农民推荐使用的唯一化肥。 (下转B版)
作为军、民品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型国防化工企业,宜化军工产品高能燃料系列还曾用于“神五”、“神六”、“神七”发射。
文化重建助凤凰涅槃
上世纪90年代末,宜化和全国所有的小氮肥企业一样,陷入破产的边沿。那是一段痛苦的记忆:政府对宜化失去了信心,银行对宜化亮起了“红灯”,数千职工已经靠每月350元的生活费艰难度日。
临危受命的蒋远华,承载起宜化凤凰涅槃的千钧重担。
他,用全新的概念来指挥企业与市场对接,在对接的阵痛中创造了能吃饭的“宜化文化”和“比较管理”的管理模式。
为提高工作绩效和激发员工斗志,推行与绩效挂钩的高于当时数倍的年薪工资制;为获得企业信誉,用打歼灭战的战术,打造宜化信誉,用典型效应来重获银行的支持;为获得高效益、低投入的领先市场的发展先机,创造出“比较管理”的企管模式。
仅用一年时间,解决了宜化发展最为核心、最为根本的问题,即调动、激发了全员自觉、自动、自发工作的积极性,全员进一步忠于宜化,热爱企业。这是企业领导人实施企业管理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宜化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建立在比较管理模式基础上的体制和风气上的竞争文化。宜化人竞争意识只要放松一点,马上就有危机!轻则月收入大大降低,重则被淘汰。每个人的价值与荣辱同团体的业绩血肉相连,打造了一个以“宜化文化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新型管理体系!
如今,宜化集团旗下拥有30多家法人实体企业,其中两家为上市公司。
超常规的发展,宜化书写出风流,更赢来了荣耀:
1997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视察宜化,对宜化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1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视察宜化时称,宜化是个非常不错的企业;
200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俞正声视察宜化时说,宜化是个有朝气有实力的好企业,蒋远华是湖北优秀人才的杰出代表;
2004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宜化时,称蒋远华是火一样的人,把企业办得红红火火;
2006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曾培炎在视察宜化时说,宜化先进的生产装置、宏大的产品规模让人振奋,现场管理水平值得全国同行企业学习;
2007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曾庆红视察宜化时说,宜化是行业的排头兵,一定要坚持自主创新,用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理念提高等级,提高科技含量。
经济“考场”交绿色答卷
责任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力量。
宜化集团着眼可持续发展,围绕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做文章,延伸产业链,带动产业群,进而在资本和实力增强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多元化全方位发展,走出以纯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科学发展之路。“把干毛巾拧出水来”,体现的就是宜化集团推行的节约文化和精细化管理理念。他们始终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坚持发展与环保同行,积极实施国家推荐的所有通用节能技术,并通过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变废为宝,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使合成氨、尿素、聚氯乙烯(PVC)、季戊四醇等产品消耗和成本不断下降,公司效益不断上升。建立了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矿产资源利用集成、废物利用集成、能量利用集成、水资源利用集成和产品链集成等五项集成,按功能分区,延伸了拓展产品链,扩大了生产规模,同时优化了产品结构。
近年来,宜化集团共投入近20亿元用于环境综合治理和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和节能型生产体系,自主开发和引进同行业先进技术200多项,年节约煤、磷等矿产资源80多万吨,节约水资源1.5亿吨,减少废弃物外排约400万吨,直接增效12亿元。实现了“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发展模式,让周边社区与企业共享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宜化还积极开展末端治理,投巨资在各大工业园区建设了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在所有的热电联产产业群建设了烟气脱硫和静电除尘项目。荣获“全国节能减排创新技术突出贡献单位”和“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称号。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宜化集团应急谋远,新投产鄂尔多斯联化、毕节金江、双环公司、重庆宜化等项目,加快建设内蒙古宜化、青海宜化、新疆宜化等项目,2012年将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中国百强,百年宜化。这个宏伟目标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