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产业综述
以山西的名义 高举低碳品牌
2010-04-14 09:42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低碳被推向高潮。大会虽然最终并未形成任何有实质意义的成果,但低碳经济却将毫无悬念地成为本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作为中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山西,高度依赖资源的经济体系更为迫切渴求朝着节约、集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昔日的“高碳大省”将如何迎难而上,而山西企业又将如何应对低碳潮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低碳之路?


太钢:做低碳经济的执行者、引领者、示范者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要认真呵护它。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发展低碳经济,关乎每个人的利益。中国企业家要争做‘低碳大王’,要勇于担当。作为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最先进的不锈钢企业,太钢已经在行动,正在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执行者、引领者、示范者!”谈起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波有些动情地说。


——产品“绿色”,生产过程也要“绿色”


在李晓波的观念里,所谓“绿色企业”,不仅指产品“绿色”,而且生产过程也要“绿色”。“高效、节能、长寿,是太钢不锈钢的特点。如用太钢生产的高排耗硅钢做的电机体积小、功率大。从这个角度讲,太钢的产品就是绿色的。”李晓波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不仅如此,绿色产品还应该绿色生产,也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低耗能,低排放。在这个低碳理念的支撑下,太钢坚持不懈地努力着:淘汰旧焦炉、小电炉及落后冶炼、轧钢装备,率先使用和系统集成国际先进技术,实现了全流程技术升级和主体装备的大型、高效、节能和环保,建成了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节能降耗水平,陆续建成投产了一大批节能新技术及余热利用重大项目。


——低碳?循环


废渣做水泥,废气来发电,废水可达饮用标准,过去废弃的粉煤灰变成了如今市场青睐的环保建材,太钢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为核心,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形成了严密的公司、工厂、工段、班组四级能源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能源管理,建立奖惩体系,把节能减排纳入全员绩效考核指标。太钢的循环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一组数据可以证明太钢的努力成效显著:以前生产1吨钢要用1吨煤,而现在只用500—600公斤煤,一年能节约数百万吨标煤;以前生产1吨钢用20多吨水,现在只用2吨。太钢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000多万吨,节能减排项目每年可增加产值16.7亿元,增加效益5.5亿元;炼钢用过的水经过回收处理,可以达到饮用标准,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8.2%;一个高炉用压差发电,可以发2亿多度,余热、余压发电量占年用电量的23%;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烟粉尘中可以回收利用大量的铁、硌、镍等金属;焦炉煤气、烧结烟气脱硫一年可生产数万吨硫酸;对粉煤灰回收利用制作的加气砼砌块比传统墙体材料节能65%以上,这种粉煤灰加气砼砌块产品已被选定为上海世博会山西馆的墙体材料。


——绿色钢城 与城市共赢


钢铁是典型的高碳行业。在太原人的记忆中,太钢曾是污染的代名词。很多人建议,为了减少对城市的污染,最好是把钢厂搬迁。但李晓波的观点是,搬迁不是解决污染的好办法。搬出城市,却搬不出地球。而且,日本和韩国的很多钢厂都在市中心,如果能做到技术达标,污染钢厂也会变成绿色钢厂,根本的出路在于企业和城市成为绿色发展价值取向一致的共同体。如今太钢“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效益从集团内部向社会延伸,钢厂不再是城市的污染源,而成为城市的“绿色”增长点。而在不远的将来,太钢钢城将成为太原城市旅游的又一道风景线。太钢在未来三年之内,将再投资30多亿元,进一步加强对低碳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让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成为新的发展方式、效益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使绿色发展成为企业的内生动力,在低碳经济道路上努力探索和实践,全力建设成冶金行业低碳经济的示范企业。


国新能源:低碳经济探索者


“低碳是应对气候的根本,是循环的经济体现,是绿色产业的前提,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科技革命的核心,是持续发展的必然。所以低碳经济、科技革命和持续发展都在呼唤新能源。”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成都)论坛上,原国家能源办副主任徐锭明先生发表了如是表述。山西省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正是以实际行动倡导和支持低碳经济的企业之一。


今天的国新能源是四气合一(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氢气),集燃气管网建设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煤炭生产运销、焦炭冶金产品等多品种贸易和服务业于一体的集团企业。然而,当国新能源的前身山西省乡镇煤运集团于上世纪80年代初成立之时,却是单一的煤炭运销公司。从煤炭到天然气,国新能源的步伐走得曲折却坚定。


煤炭行业及企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往往走不出“形势好了不愿调、形势不好调不动”的囚徒困境。而国新能源在煤炭市场进入上升期后却从未停止迈向清洁能源的转型。从天然气主管道的铺设到整个产业股权、组织、产品结构的调整、再到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国新能源已建成了贯通山西南北,共计1038公里的省级天然气长输管线,具备了年输气65亿立方米的输气能力。“我们要解决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竞争的问题,需要做到在面对不断变换的内外部环境和强大的竞争对手时不断完善自我战略的定位和转型,而战略调整的目的就是要把眼睛盯在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上,追求利润高端。”国新能源董事长梁谢虎言语中透出一种气魄。“我们致力于为实现低碳经济提供优质原料,现在已经具备了两个合力:一个是技术上的合力,一个是市场上的合力。而这两个合力的形成是低碳经济的主线。我们坚持下去将对社会是极大的贡献,形成了低碳经济;对企业是极大的发展,形成了产业。”梁谢虎如是总结。国新能源已经将“燃气资源混合燃烧”发展战略纳入了该集团“十二五”规划,鉴于山西省的实际情况,众多专家、学者呼吁将此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目前,该集团高碳能源低碳化的利用版图已清晰可现:继续大力实施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氢气的混合燃烧,加快管网建设步伐,到2015年新建管网2000余公里,统筹调配100亿立方混合气资源,形成“五横三纵”的战略布局,并在全省各区域建成天然气加气母站14座,加气子站250座;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与阳煤集团、晋煤集团、山西煤炭运销集团、中石油集团、香港华润燃气、香港中华煤气等大型企业的十大合作;加快推进与山西省交通厅在高速公路及省级一、二级公路建设加气站的合作项目,大力推广汽车“油改气”和与二汽集团合作加气载重车事宜;同清华大学、中国可再生能源委员会、太原理工大学、阳煤集团、省煤运公司合作,加快推进寿阳低浓度瓦斯提纯液化项目和河津焦炉煤气提纯甲烷和氢气开发利用项目,争取尽快开展HCNG车和HCNG混合燃料工业应用示范。同时积极开展与台湾樱花集团、太菱集团、中山华创集团合作建设山西燃气用具生产基地。


以低碳经济推进为战略构想,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为主攻方向,以率先实现绿色转型为主要目标,山西省国新能源已经将这一发展战略融入了自身的血液。一个传统能源企业如何成长为新能源的追求者、节能减排的推进者和低碳经济的探索者,值得期待。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